许小年:调控组合拳来势汹汹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中地会
首页 > 业界观点 >

许小年:调控组合拳来势汹汹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

上海热线房产频道  2012年04月18日

 

 

      几周前,写了一篇文章“房价为何还会涨?”,墨迹未干,就碰上打压房价的“10号文”,一套组合拳来势汹汹,市场上顿时惊惶四起。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未必。

 

      如前文所示,高房价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失衡下的价格走势由预期支配,对预期影响最大的短期因素是货币供应,长期因素则是土地供应。若想抑制房价,政府应紧缩货币供应,放松土地供应,而实际执行的政策正好相反,房价焉有不涨之理?

 

      楼市新政全都着眼于市场价格,而非市场预期。由于影响预期长、短期因素基本未变,前文的结论也基本不变,新政的效果恐怕不会如制定者所愿。

 

      新政对市场的冲击主要是心理上的,阻吓作用大于实质性作用。在房价可能走低猜想中,人们从抢购转向毁约或者推迟购买,房价于是停止上涨。

 

      但这远非雪崩的前兆,需求方的其他预期依旧,为房价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底部。特别是“10号文”只字未提土地供应和货币供应,只要“18亿亩”的红线不动,百姓就认定房产是稀缺资源,晚买不如早买;只要货币政策继续松宽, 通胀预期就是挥之不去的幽灵,购买实物资产就是防止存款贬值的最佳选择。

 

      决定楼市下一步走向的关键当然是开发商,预见到需求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他们并不急于抛售,而是采取了“看看再说”的观望态度。感谢09年银行大放水和楼市的价量齐飞, 眼下开发商手中现金充裕,没有任何回笼资金的压力,只有当资金链条吃紧时,地产商才愿意考虑降价促销。助长观望情绪的,还有日渐增加的政策不确定性。

 

      开发商的观望不仅减少了当期市场的供给,为房价提供了另一有力支持,而且减少了当期的开发量,为将来的供应短缺从而将来的高房价埋下伏笔。

 

      地产商难道不担心更为严厉的后续政策吗?担心是免不了的,但是,可能性究竟多大?

 

      如今决定政策的,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维护民生的意愿,还有地方政府强烈的政绩冲动。人们已经注意到,在每次打压楼市的风暴中,地方政府都“集体失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每逢楼市下跌,地方长官总是竭其所能,力挺力托。人们也知道,这是因为房价和地价连着地方财政,并且也越来越多地连着官员个人的荷包。

      楼市如果垮了,地方财政赤字,中央给补吗?不是说要拉动内需吗?没钱怎么拉动?房地产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真下重手把它砸趴下了,一损俱损,钢铁、水泥、玻璃、建材、工程机械、家电就不知道卖给谁了。如此一来,GDP保八怎么实现?这可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最在意的指标。

 

      即使在政策制定上地方和中央保持一致,政策的执行可主要靠地方政府,上下拧着劲儿,政策怎能贯彻到位?中央总不能向所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派工作组吧,再说还有几百个省辖和地辖市、2000多个县呢!

 

      投鼠忌器,更重的拳头只是理论上的,即便出台,估计也是高高地举起,轻轻地落下。

 

      说到底,楼市是一个预期的博弈,预期的形成产生于利益的计算,非党报央视所能引导,非社论文件所能左右。凡涉及真金白银的事儿,不是红口白牙或者白纸黑字就可以解决的。以真金白银为基础的叫做理性预期,纯靠忽悠的是非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决定人们的长期行为,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验证;非理性预期除了制造市场短期波动,便只留给后人笑柄。

 

      欲降房价,必先扭转市场预期;欲扭转预期,必先调整利益;欲调整利益,必先推动体制改革。改革就是重构利益格局,理顺利益关系,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共赢。

 

      首先要改革土地制度,增加土地供应,打破政府垄断,利用市场机制平抑地价,彻底消除“房产永远是稀缺资源”的预期。要想改革土地制度,就必须平衡地方财政预算,舍此便不能切断地方财政和土地的联系。

 

      改革财政税收体制要双管齐下,开源节流。开源意味着增加地方的税收自主权,同时强化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否则苛捐杂税日多,社会安定不保。节流则要求大幅削减地方政府开支,特别是无止境的投资,以及同样无止境的机构膨胀和冗员。

 

      放弃改革,迷信行政力量,单纯靠政策调控价格,如同发高烧洗冷水澡,打摆子就给蒸桑拿,治标不治本,房价短期内可能少许下挫,当人们意识到基本面并未改变时,价格重拾升势,说不定会创出又一轮新高。那时怎么办?

 

      有两个可能的对策。一是任其发展,直到泡沫破灭,如日本的1989年和美国的2007年。二是“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房地产业国有化,政府出面重新分配住房。无论哪一个,成本好像都太高了。

 

      还是赶快紧缩银根,赶快推进改革吧。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中地会版权所有
几周前,写了一篇文章房价为何还会涨?,墨迹未干,就碰上打压房价的10号文,一套组合拳来势汹汹,市场上顿时惊惶四起。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未必。 如前文所示,高房价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失衡下的价格走势由预期支配,对预期影响最大的短期因素是货币供
/zdh/images/defaultpic.gif
许小年:调控组合拳来势汹汹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要闻要点
  • 理事动态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政策发文
  • 专家顾问
  • 领导讲话
  • 历届20强
  • 历届10强
  • 媒体热评
  • 权威观点
  • 高层决策
  • 数据报告
首页 > 业界观点 > 正文

许小年:调控组合拳来势汹汹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

2012-04-18 | 上海热线房产频道

我要分享 ▼

 

 

      几周前,写了一篇文章“房价为何还会涨?”,墨迹未干,就碰上打压房价的“10号文”,一套组合拳来势汹汹,市场上顿时惊惶四起。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未必。

 

      如前文所示,高房价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失衡下的价格走势由预期支配,对预期影响最大的短期因素是货币供应,长期因素则是土地供应。若想抑制房价,政府应紧缩货币供应,放松土地供应,而实际执行的政策正好相反,房价焉有不涨之理?

 

      楼市新政全都着眼于市场价格,而非市场预期。由于影响预期长、短期因素基本未变,前文的结论也基本不变,新政的效果恐怕不会如制定者所愿。

 

      新政对市场的冲击主要是心理上的,阻吓作用大于实质性作用。在房价可能走低猜想中,人们从抢购转向毁约或者推迟购买,房价于是停止上涨。

 

      但这远非雪崩的前兆,需求方的其他预期依旧,为房价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底部。特别是“10号文”只字未提土地供应和货币供应,只要“18亿亩”的红线不动,百姓就认定房产是稀缺资源,晚买不如早买;只要货币政策继续松宽, 通胀预期就是挥之不去的幽灵,购买实物资产就是防止存款贬值的最佳选择。

 

      决定楼市下一步走向的关键当然是开发商,预见到需求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他们并不急于抛售,而是采取了“看看再说”的观望态度。感谢09年银行大放水和楼市的价量齐飞, 眼下开发商手中现金充裕,没有任何回笼资金的压力,只有当资金链条吃紧时,地产商才愿意考虑降价促销。助长观望情绪的,还有日渐增加的政策不确定性。

 

      开发商的观望不仅减少了当期市场的供给,为房价提供了另一有力支持,而且减少了当期的开发量,为将来的供应短缺从而将来的高房价埋下伏笔。

 

      地产商难道不担心更为严厉的后续政策吗?担心是免不了的,但是,可能性究竟多大?

 

      如今决定政策的,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维护民生的意愿,还有地方政府强烈的政绩冲动。人们已经注意到,在每次打压楼市的风暴中,地方政府都“集体失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每逢楼市下跌,地方长官总是竭其所能,力挺力托。人们也知道,这是因为房价和地价连着地方财政,并且也越来越多地连着官员个人的荷包。

      楼市如果垮了,地方财政赤字,中央给补吗?不是说要拉动内需吗?没钱怎么拉动?房地产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真下重手把它砸趴下了,一损俱损,钢铁、水泥、玻璃、建材、工程机械、家电就不知道卖给谁了。如此一来,GDP保八怎么实现?这可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最在意的指标。

 

      即使在政策制定上地方和中央保持一致,政策的执行可主要靠地方政府,上下拧着劲儿,政策怎能贯彻到位?中央总不能向所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派工作组吧,再说还有几百个省辖和地辖市、2000多个县呢!

 

      投鼠忌器,更重的拳头只是理论上的,即便出台,估计也是高高地举起,轻轻地落下。

 

      说到底,楼市是一个预期的博弈,预期的形成产生于利益的计算,非党报央视所能引导,非社论文件所能左右。凡涉及真金白银的事儿,不是红口白牙或者白纸黑字就可以解决的。以真金白银为基础的叫做理性预期,纯靠忽悠的是非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决定人们的长期行为,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验证;非理性预期除了制造市场短期波动,便只留给后人笑柄。

 

      欲降房价,必先扭转市场预期;欲扭转预期,必先调整利益;欲调整利益,必先推动体制改革。改革就是重构利益格局,理顺利益关系,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共赢。

 

      首先要改革土地制度,增加土地供应,打破政府垄断,利用市场机制平抑地价,彻底消除“房产永远是稀缺资源”的预期。要想改革土地制度,就必须平衡地方财政预算,舍此便不能切断地方财政和土地的联系。

 

      改革财政税收体制要双管齐下,开源节流。开源意味着增加地方的税收自主权,同时强化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否则苛捐杂税日多,社会安定不保。节流则要求大幅削减地方政府开支,特别是无止境的投资,以及同样无止境的机构膨胀和冗员。

 

      放弃改革,迷信行政力量,单纯靠政策调控价格,如同发高烧洗冷水澡,打摆子就给蒸桑拿,治标不治本,房价短期内可能少许下挫,当人们意识到基本面并未改变时,价格重拾升势,说不定会创出又一轮新高。那时怎么办?

 

      有两个可能的对策。一是任其发展,直到泡沫破灭,如日本的1989年和美国的2007年。二是“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房地产业国有化,政府出面重新分配住房。无论哪一个,成本好像都太高了。

 

      还是赶快紧缩银根,赶快推进改革吧。

 

------分隔线----------------------------
  • 上一篇:谭雅玲:未来汇率走向可能会对房价有影响
  • 下一篇:章林晓:农村土地不可能和城市同地同价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分隔线----------------------------

相关阅读

·深圳木头龙实施主体公示 12年拖延将结束   19-11-05
·房企分拆物业上市热 竞争正加剧   19-11-05
·房企“债务警报” 降价卖项目缓解资金紧缺   19-11-05
·人民日报:抓住去杠杆这个"牛鼻子" 防范金融风险   18-02-06
·姜大明:2017新增建设用地一定比例发展农村新业态   17-01-17
热点内容
  • 王珏林:限购范围有可能扩大
  • 彭澎:番禺房地产发展走向的三条线索
  • 郁亮:万科拼命出货不是为了抄底 而是
  • 许家印:今年调控不会松绑 一线城市房
  • 陈道富:下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应保持连续
  • 王健林:房产调控预计今年前紧后松
  • 标普:中国有可能推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
  • 马光远:中国房价不降30% 百姓没有购买
  • 郭树清:建议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入
  • 张力军:楼市调控常态化 房价下半年回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