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风险会先于银行爆发。”12月4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中的观点引起广泛争论。
是什么风险能让相对弱小的信托与庞大的银行相提并论?答案是房地产风险。自去年房地产调控以来,这个行业犹如一个“坏孩子”,谁与其有瓜葛,谁家“家长”就担心不已。
金融机构中受牵连最重的当属银行和信托。不言而喻,房地产要从银行贷款,也要借助信托发行房地产信托计划融资。当下房地产业的风险被讨论得沸沸扬扬,银行与信托在房地产方面的风险自然是关注的焦点,因此银行不断被监管层要求进行房价压力测试,而信托也不断受到逐渐升级的监管压力,除了上报风险监测表,还要对房地产项目逐单报备。
既然有风险,那么两者谁更严重?郭田勇态度很明显,他的言论主要是基于三点理由:第一,房地产信托客户比银行客户质量差,通常是达不到银行融资条件转投信托的;第二,信托产品收益率畸高,客户还本付息压力大;第三,银行对风险更为重视,频频通过压力测试、拨备计提等手段以防控风险。
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此言论一出,立即引起相关人群的关注和热议。从《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第三方机构以及信托业内人士的结果来看,他们认为银行和信托目前所承受的风险不相上下。"从金融风险来看,二者没有实质性差别。"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告诉记者。
客户质量资质弱
在各种融资渠道中,除了从股市圈钱,银行贷款成本最低,因此但凡资质好的房企,在过去通常首选银行贷款,而去找信托发行产品融资的房企资质相对弱。这也是郭田勇的第一条理由。
对此,国民信托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刘习勇并不否认,但他强调:“弱一点并不代表资质差。”“我们信托也不是所有房地产项目都做,对资质等都有选择,我们有个‘4-3-2’资质审核要求。”刘习勇表示。
其中“4”表示房地产开发商要具备4证,即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3”表示房地产开发商自有资本金投资比例达30%;“2”表示房地产开发商具备二级开发资质。
“通过这些标准,实际就把很多风险性大的企业筛选掉了。这些被银行和信托筛选掉的房企往往都去找民间资本,民间资本的客户风险才最大。”刘习勇说。
中粮信托业务总部副总经理谢捷认为,房企从银行融资转投信托,是因为牌照、监管均不同,与客户质量无直接关联。
“自从银行收紧银根后,信托房地产客户资质也有了很大转变。”邢成认为。随着咄咄逼人的房贷新政不断出台,不少具有央企、上市公司背景的一线大房企被逼出银行,转向信托。“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市场已经是卖方市场,信托对房企也更加挑剔,所以客户质量并不差。”邢成说。
|
房地产信托风险加剧
2011-12-13 | 投资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