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都市圈房价走稳的借鉴意义-中地会
中地会 > 业界观点 >

日本都市圈房价走稳的借鉴意义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2015年02月12日

 

      占全日本人口和GDP均为70%的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的房价从2006年开始回升。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东京和大阪的房价上涨了约15%,地价上涨了0.7%。这是其人口、资源和产业,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产业集中集聚的结果。但同时,从1992年地价泡沫破灭以来,三大都市圈以外的日本其他地区的地价则连续22年下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日本楼市大分化、核心城市房价上涨的格局对我国楼市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在短周期内,楼市决定于货币政策、城镇化率、房地产税收等,在长周期内则决定于人口结构。从国际经验看,劳动力人口的拐点一般与房地产市场的拐点极为接近,美国劳动力人口在2007年见顶,房价在2006年见顶;日本劳动力人口在1992年见顶,房价则在1990年见顶。据预测,我国婚龄人口(20-29岁)在2015年到达顶点后开始下降。因此,由人口红利拐点决定的我国房地产市场长周期下行已经开启,这或许不是谁可以左右的。

 

      邻国日本在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城市化模式(特大城市为主、速度快)、不动产税制结构(低保有税负、高交易税负)和产业结构演变(从出口加工到高端制造业)上,与我国相似,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借鉴的案例。观察日本房地产的周期演变,可以管窥我国房地产的前景。从1947年开始的城市开发、城市化、住房短缺驱动的首波房价上涨,到上世纪60-70年代人口红利带来的第二波房价上涨,以及80年代初金融自由化带来的第三波房价上涨,最后到1992年楼市泡沫破灭,日本楼市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

 

      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7月,日本空置房屋达到820万户,创历史之最,空置房屋占全国住宅的13.5%,也就是七分之一房屋空置,这一数字比2008年增加63万户,空置率也比2008年上升了0.4%。根据日本政府估计,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20%的居民区将成为“鬼城”。而根据野村证券的估计,到2023年20%的房屋将空置。

 

      但与此同时,占全国人口和GDP均为70%的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的房价却快速回升。三地房价从2006年开始回升,2008年上涨了5.3%,而2012-2014的最近三年内,东京和大阪这两个城市圈的平均房价上涨了30%。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东京和大阪的房价上涨了约15%,地价上涨了0.7%。但同时,从1992年地价泡沫破灭以来,三大都市圈以外的其他地区的地价则连续22年下跌,刚过去的2014年下跌幅度为1.7%,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因此,日本三大都市圈以外的其他地区,依然不被投资者关注而没有吸引力,楼市将继续在疲软的“泥潭里”挣扎,即便政府采取吸引外国投资的措施,也无法缓解这一局面。但这丝毫不影响三大都市圈楼市筑底回升,价格快速攀升的趋势。美国非盈利研究机构城市土地学会在通过对22座亚洲城市的调查得出的2015年投资前景排名中,东京排名第一、大阪排名第三。

 

      而外国投资者也开始“抄底”了。2014年上半年,法国的保险公司安盛集团(AXA)收购东京大型综合大厦(Nakan Central Park)东楼;2014年12月,中国的复星集团以近700亿日元收购了东京品川区“品川海边森林”的3栋写字楼;在2014年10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以约1700亿日元收购了东京火车站前的写字楼“太平洋世纪广场丸之内”的部分办公室。

 

      当前,日本依旧没有摆脱经济增长“长期停滞”以及结构性改革效果不彰的局面,而三大都市圈楼市却见底回升,这是其人口、资源和产业集中集聚,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产业(全球要素配置、高端制造业)集中集聚的结果。在我国即将面临“日本式”老龄化、经济迈向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探索创新驱动的新时期,日本楼市大分化、核心城市房价上涨的格局对我国楼市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未来,我国以房地产拉动制造业和基建增长的“高投资”主导模式已经式微,在预算改革和地方债务紧约束的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于土地的依赖也开始下降,2014年土地出让金仅增长3.2%。随着劳动人口红利,特别是适龄购房人口红利的褪去,再加上城镇家庭拥有住房已达到1.1套户,在建未售住房可以解决1.5亿人住房问题,火热了近20年的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下行通道,这是谁都无法左右的趋势。

 

      目前,房地产有一定下行趋势。201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5%,创本世纪以来的新低,特别是12月的开发投资出现有数据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开发商对楼市前景也不看好,新开工增速创1997年以来的最低值,企业拿地下滑幅度(-14.5%)为历史第三低位;今年1月份的百城房价同比下跌3.09%。但同时,集中在三大城市圈的一线城市房价却逆势走高,1月份,上海新房价格上涨1.92%,涨幅居十大城市首位,深圳、北京分别上涨0.98%和0.87%,位列其后,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则上涨幅度在3%左右。根据中介披露的数据,2014年一线城市中心区域二手住房的价格上涨了20%左右,似乎从来就在上涨。

 

      与此同时,2014年以来,各大开发商“疯抢”一线城市土地资源。2014年,一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金达到3500亿,同比增长54.8%,溢价率达到41%,但当年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则下跌27%,溢价率只有10%左右。笔者梳理了一下,自2013年以来,80%以上“地王”诞生在一线城市,典型的如上海董家渡、北京花乡、深圳龙华地块、广州红云涂料化工厂地块。而且,曾经一度开辟二三线城市战场的龙头房企,如保利、恒大等,均开始回归一线城市。另外,一直认为内地楼市有风险的港资房企(新鸿基、九龙仓、新世界等)也参与到了一线城市土地争夺战中,而但凡有实力的民资,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如同日本三大都市圈楼市逆势回升一样,即便房地产进入供求平衡甚至过剩阶段,即便经济转型的困难期或“攻坚期”,全国层面的房价和需求开始回落,但资源、人口集聚,产业层次更高的城市圈城市,其房价和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的态势,这是楼市最有效的区域。在经济步入低速增长阶段后,社会无风险收益率、实业投资收益率开始回落,社会资金将开始寻找安全垫更厚的地方,而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无疑是最佳选择。回顾邻国日本楼市完整周期波动后,三大都市圈房价逆势上升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占全日本人口和GDP均为70%的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的房价从2006年开始回升。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东京和大阪的房价上涨了约15%,地价上涨了0.7%。这是其人口、资源和产业,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产业集中集聚的结果。但同时,从1992年地价泡沫破灭以来
/zdh/images/defaultpic.gif
日本都市圈房价走稳的借鉴意义-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业界观点 > 正文

日本都市圈房价走稳的借鉴意义

2015-02-12 |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我要分享 ▼

 

      占全日本人口和GDP均为70%的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的房价从2006年开始回升。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东京和大阪的房价上涨了约15%,地价上涨了0.7%。这是其人口、资源和产业,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产业集中集聚的结果。但同时,从1992年地价泡沫破灭以来,三大都市圈以外的日本其他地区的地价则连续22年下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日本楼市大分化、核心城市房价上涨的格局对我国楼市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在短周期内,楼市决定于货币政策、城镇化率、房地产税收等,在长周期内则决定于人口结构。从国际经验看,劳动力人口的拐点一般与房地产市场的拐点极为接近,美国劳动力人口在2007年见顶,房价在2006年见顶;日本劳动力人口在1992年见顶,房价则在1990年见顶。据预测,我国婚龄人口(20-29岁)在2015年到达顶点后开始下降。因此,由人口红利拐点决定的我国房地产市场长周期下行已经开启,这或许不是谁可以左右的。

 

      邻国日本在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城市化模式(特大城市为主、速度快)、不动产税制结构(低保有税负、高交易税负)和产业结构演变(从出口加工到高端制造业)上,与我国相似,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借鉴的案例。观察日本房地产的周期演变,可以管窥我国房地产的前景。从1947年开始的城市开发、城市化、住房短缺驱动的首波房价上涨,到上世纪60-70年代人口红利带来的第二波房价上涨,以及80年代初金融自由化带来的第三波房价上涨,最后到1992年楼市泡沫破灭,日本楼市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

 

      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7月,日本空置房屋达到820万户,创历史之最,空置房屋占全国住宅的13.5%,也就是七分之一房屋空置,这一数字比2008年增加63万户,空置率也比2008年上升了0.4%。根据日本政府估计,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20%的居民区将成为“鬼城”。而根据野村证券的估计,到2023年20%的房屋将空置。

 

      但与此同时,占全国人口和GDP均为70%的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的房价却快速回升。三地房价从2006年开始回升,2008年上涨了5.3%,而2012-2014的最近三年内,东京和大阪这两个城市圈的平均房价上涨了30%。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东京和大阪的房价上涨了约15%,地价上涨了0.7%。但同时,从1992年地价泡沫破灭以来,三大都市圈以外的其他地区的地价则连续22年下跌,刚过去的2014年下跌幅度为1.7%,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因此,日本三大都市圈以外的其他地区,依然不被投资者关注而没有吸引力,楼市将继续在疲软的“泥潭里”挣扎,即便政府采取吸引外国投资的措施,也无法缓解这一局面。但这丝毫不影响三大都市圈楼市筑底回升,价格快速攀升的趋势。美国非盈利研究机构城市土地学会在通过对22座亚洲城市的调查得出的2015年投资前景排名中,东京排名第一、大阪排名第三。

 

      而外国投资者也开始“抄底”了。2014年上半年,法国的保险公司安盛集团(AXA)收购东京大型综合大厦(Nakan Central Park)东楼;2014年12月,中国的复星集团以近700亿日元收购了东京品川区“品川海边森林”的3栋写字楼;在2014年10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以约1700亿日元收购了东京火车站前的写字楼“太平洋世纪广场丸之内”的部分办公室。

 

      当前,日本依旧没有摆脱经济增长“长期停滞”以及结构性改革效果不彰的局面,而三大都市圈楼市却见底回升,这是其人口、资源和产业集中集聚,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产业(全球要素配置、高端制造业)集中集聚的结果。在我国即将面临“日本式”老龄化、经济迈向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探索创新驱动的新时期,日本楼市大分化、核心城市房价上涨的格局对我国楼市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未来,我国以房地产拉动制造业和基建增长的“高投资”主导模式已经式微,在预算改革和地方债务紧约束的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于土地的依赖也开始下降,2014年土地出让金仅增长3.2%。随着劳动人口红利,特别是适龄购房人口红利的褪去,再加上城镇家庭拥有住房已达到1.1套户,在建未售住房可以解决1.5亿人住房问题,火热了近20年的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下行通道,这是谁都无法左右的趋势。

 

      目前,房地产有一定下行趋势。201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5%,创本世纪以来的新低,特别是12月的开发投资出现有数据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开发商对楼市前景也不看好,新开工增速创1997年以来的最低值,企业拿地下滑幅度(-14.5%)为历史第三低位;今年1月份的百城房价同比下跌3.09%。但同时,集中在三大城市圈的一线城市房价却逆势走高,1月份,上海新房价格上涨1.92%,涨幅居十大城市首位,深圳、北京分别上涨0.98%和0.87%,位列其后,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则上涨幅度在3%左右。根据中介披露的数据,2014年一线城市中心区域二手住房的价格上涨了20%左右,似乎从来就在上涨。

 

      与此同时,2014年以来,各大开发商“疯抢”一线城市土地资源。2014年,一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金达到3500亿,同比增长54.8%,溢价率达到41%,但当年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则下跌27%,溢价率只有10%左右。笔者梳理了一下,自2013年以来,80%以上“地王”诞生在一线城市,典型的如上海董家渡、北京花乡、深圳龙华地块、广州红云涂料化工厂地块。而且,曾经一度开辟二三线城市战场的龙头房企,如保利、恒大等,均开始回归一线城市。另外,一直认为内地楼市有风险的港资房企(新鸿基、九龙仓、新世界等)也参与到了一线城市土地争夺战中,而但凡有实力的民资,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如同日本三大都市圈楼市逆势回升一样,即便房地产进入供求平衡甚至过剩阶段,即便经济转型的困难期或“攻坚期”,全国层面的房价和需求开始回落,但资源、人口集聚,产业层次更高的城市圈城市,其房价和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的态势,这是楼市最有效的区域。在经济步入低速增长阶段后,社会无风险收益率、实业投资收益率开始回落,社会资金将开始寻找安全垫更厚的地方,而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无疑是最佳选择。回顾邻国日本楼市完整周期波动后,三大都市圈房价逆势上升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分隔线----------------------------
  • 上一篇:欧阳捷:土储策略不再仅看价格和规模
  • 下一篇:周天勇:2015房地产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分隔线----------------------------

相关阅读

·深圳木头龙实施主体公示 12年拖延将结束   19-11-05
·房企分拆物业上市热 竞争正加剧   19-11-05
·房企“债务警报” 降价卖项目缓解资金紧缺   19-11-05
·人民日报:抓住去杠杆这个"牛鼻子" 防范金融风险   18-02-06
·姜大明:2017新增建设用地一定比例发展农村新业态   17-01-17
热点内容
  • 王珏林:限购范围有可能扩大
  • 彭澎:番禺房地产发展走向的三条线索
  • 郁亮:万科拼命出货不是为了抄底 而是
  • 许家印:今年调控不会松绑 一线城市房
  • 陈道富:下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应保持连续
  • 王健林:房产调控预计今年前紧后松
  • 标普:中国有可能推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
  • 马光远:中国房价不降30% 百姓没有购买
  • 郭树清:建议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入
  • 张力军:楼市调控常态化 房价下半年回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