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房地产调控问责制度不能成摆设-中地会
首页 > 业界观点 >

赵晓:房地产调控问责制度不能成摆设

人民网  2013年02月27日

 

  房价上涨,调控措施出台,再上涨,再调控……惯性的思维和逻辑的循环好像永无止境,房地产调控实际效果却一直难如人意。这次的“国五条”并不是什么新政策,仍是对以往调控政策的再次重申而已。

 

  虽然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但大方向是正确的,特别是住房差别化调控体系的逐步建立更是值得肯定。但是,为什么屡次调控,却都一次次沦为“空调”呢?除了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全球货币泛滥等现实因素外,笔者以为,调控政策没能有效执行是最直接的原因。

 

  先看供给调控政策。2005年,“国八条”和“新国八条”就明确提出要“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有效供给”。2006年规定,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所占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2007年强调这一政策丝毫不得打折。笔者没有找到最近的数据,但发改委在2007年曾经公布过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房投资仅占商品住宅投资的17.2%。

 

  再来看土地供应计划。为保障住房有效供应,2010年国土资源部首次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编制住房用地计划,并于当年4月下旬公布了18.5万公顷的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同比增长140%。2011年土地供应计划增加到21.8万公顷,2012年缩减为15.93公顷。而住宅用地的实际供应呢?据中指院一项关于土地市场横向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2012年,全国土地供应计划完成率不足七成。

 

  再看需求调控政策。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房地产调控最重要的还是“抑需求”,特别是抑制投资性需求。一些手上集聚大量资金的投资者,为了应对通胀,确保财富保值,炒房之风一时风行。炒房暴富的示范效应导致房价的持续飙升和非理性的再投资冲动,同时也使得我国房地产演化成了有钱人的储钱罐。

 

  虽然从2005年3月开始,我们就提出要“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并明确提出“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2010~2012年我们也多次提出要实行问责制。但,有谁完成了调控目标呢?又有谁被问责了呢?土地供应计划没完成问责了吗?在限购政策上做小动作问责了吗?没有完成房价上涨定量目标问责了吗?没有,都没有。

 

  其实,我们一直把房地产调控当做短期的经济调控手段,而不是一项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调控政策一直得不到有效执行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我国过去十年的经济腾飞对房地产的过度依靠,以及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成瘾。过去十年间,以“地根”撬动“银根”,以“房地产”创造“GDP”的模式,一直是地方政府间经济竞争的法宝和政绩的最快最好体现。所以说,土地财政助推高房价,即使不能说是地方政府的故意之举,起码也是在当前的种种现实背景下,地方政府的无奈或默许之举。由此,出台再多的调控措施又能有什么大作用呢?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中地会版权所有
房价上涨,调控措施出台,再上涨,再调控惯性的思维和逻辑的循环好像永无止境,房地产调控实际效果却一直难如人意。这次的国五条并不是什么新政策,仍是对以往调控政策的再次重申而已。 虽然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但大方向是正确的
/zdh/images/defaultpic.gif
赵晓:房地产调控问责制度不能成摆设-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要闻要点
  • 理事动态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政策发文
  • 专家顾问
  • 领导讲话
  • 历届20强
  • 历届10强
  • 媒体热评
  • 权威观点
  • 高层决策
  • 数据报告
首页 > 业界观点 > 正文

赵晓:房地产调控问责制度不能成摆设

2013-02-27 | 人民网

我要分享 ▼

 

  房价上涨,调控措施出台,再上涨,再调控……惯性的思维和逻辑的循环好像永无止境,房地产调控实际效果却一直难如人意。这次的“国五条”并不是什么新政策,仍是对以往调控政策的再次重申而已。

 

  虽然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但大方向是正确的,特别是住房差别化调控体系的逐步建立更是值得肯定。但是,为什么屡次调控,却都一次次沦为“空调”呢?除了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全球货币泛滥等现实因素外,笔者以为,调控政策没能有效执行是最直接的原因。

 

  先看供给调控政策。2005年,“国八条”和“新国八条”就明确提出要“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有效供给”。2006年规定,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所占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2007年强调这一政策丝毫不得打折。笔者没有找到最近的数据,但发改委在2007年曾经公布过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房投资仅占商品住宅投资的17.2%。

 

  再来看土地供应计划。为保障住房有效供应,2010年国土资源部首次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编制住房用地计划,并于当年4月下旬公布了18.5万公顷的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同比增长140%。2011年土地供应计划增加到21.8万公顷,2012年缩减为15.93公顷。而住宅用地的实际供应呢?据中指院一项关于土地市场横向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2012年,全国土地供应计划完成率不足七成。

 

  再看需求调控政策。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房地产调控最重要的还是“抑需求”,特别是抑制投资性需求。一些手上集聚大量资金的投资者,为了应对通胀,确保财富保值,炒房之风一时风行。炒房暴富的示范效应导致房价的持续飙升和非理性的再投资冲动,同时也使得我国房地产演化成了有钱人的储钱罐。

 

  虽然从2005年3月开始,我们就提出要“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并明确提出“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2010~2012年我们也多次提出要实行问责制。但,有谁完成了调控目标呢?又有谁被问责了呢?土地供应计划没完成问责了吗?在限购政策上做小动作问责了吗?没有完成房价上涨定量目标问责了吗?没有,都没有。

 

  其实,我们一直把房地产调控当做短期的经济调控手段,而不是一项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调控政策一直得不到有效执行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我国过去十年的经济腾飞对房地产的过度依靠,以及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成瘾。过去十年间,以“地根”撬动“银根”,以“房地产”创造“GDP”的模式,一直是地方政府间经济竞争的法宝和政绩的最快最好体现。所以说,土地财政助推高房价,即使不能说是地方政府的故意之举,起码也是在当前的种种现实背景下,地方政府的无奈或默许之举。由此,出台再多的调控措施又能有什么大作用呢?

 

------分隔线----------------------------
  • 上一篇:央视:房价又开始普涨国五条或无用
  • 下一篇:辜胜阻:我国进入“大城市病”集中爆发期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分隔线----------------------------

相关阅读

·深圳木头龙实施主体公示 12年拖延将结束   19-11-05
·房企分拆物业上市热 竞争正加剧   19-11-05
·房企“债务警报” 降价卖项目缓解资金紧缺   19-11-05
·人民日报:抓住去杠杆这个"牛鼻子" 防范金融风险   18-02-06
·姜大明:2017新增建设用地一定比例发展农村新业态   17-01-17
热点内容
  • 王珏林:限购范围有可能扩大
  • 彭澎:番禺房地产发展走向的三条线索
  • 郁亮:万科拼命出货不是为了抄底 而是
  • 许家印:今年调控不会松绑 一线城市房
  • 陈道富:下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应保持连续
  • 王健林:房产调控预计今年前紧后松
  • 标普:中国有可能推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
  • 马光远:中国房价不降30% 百姓没有购买
  • 郭树清:建议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入
  • 张力军:楼市调控常态化 房价下半年回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