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金融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也是最早运用信息科技技术的一个行业,要加快转型跨越、变革图强,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
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生产要素
推进银行转型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数据分析挖掘工作。
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加强数据分析,实现银行精细化管理。要建立量化的价值分析体系。核算银行每一客户、每个账户的业务,全面计量资金成本、费用分摊、风险拨备和资本占用,从而准确反映每笔业务的价值。要自下而上、灵活汇总,适时统计每一客户、产品、渠道、部门、机构、乃至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管理经理和柜员等员工对银行的价值贡献。在价值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银行全局性的价值链分析和流程优化再造,提高管理的精度,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客观公正地激励员工。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战略调整、资源配置上及时向价值贡献大、资本占用少的业务倾斜。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数据分析,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一是要建立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通过数据挖掘,从海量数据中抽取客户的属性特征、分析行为习惯、进行客户细分,然后有针对性地匹配渠道和产品组合,构建事件驱动的触发机制,第一时间侦测并满足不同客户差异化的实际需求,主动提供交叉销售组合方案,增强产品黏性,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做到真正了解客户,实现精准营销,提高营销效果,节约营销成本。二是要建立基于客户综合收益的定价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银行亟须增强自身的定价能力。不能只简单计算银行自身的业务单项成本,更不能只盯着其他同业打价格战,而要全面考量客户在银行所有产品组合的综合收益、以及客户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潜在贡献,还要扩展分析单一客户相关的客户群体状况,同时综合考虑银行自身不同产品的政策导向。因客定价,主动运用不同价格策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例如对于小微企业,可以在准确计量风险溢价的基础上,构建自动审批模板,适当提高价格、加快授信流程,既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又确保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总体收益水平。三是要建立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渠道服务体系。自然用户界面正成为人机交互的主流方式,人们购物、支付、出行等各种日常事务处理趋于使用智能终端。银行要加快新兴电子渠道建设,积极推进物理渠道智能化改造,加快标准化交易向电子渠道迁移,同时还要基于企业客户统一信息视图,实现数据在各渠道终端的及时交互,分析不同客户对渠道的习惯喜好,创造最佳客户体验,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
坚持变革创新,加强数据分析,融入开放共赢的时代潮流。首先,要加强全球化数据的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加速,境外金融业务大有可为。要积极拓宽视野,收集监测全球数据,在为客户提供好现金归集、贸易融资等服务的同时,特别要分析管理好汇率及国别风险。其次,要加强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除传统的数字外,各种文本、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激增。基于Web 2.0技术的社交网络促进不同群体的自发聚集,社区内信息几乎“无摩擦”流动。消费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而生产者更加着力于主动创造和引领需求,甚至出现了产消合一(prosumer)的崭新业态。因此银行要主动吸收科技前沿技术,利用搜索引擎及数据挖掘技术,及时分析提取用户需求动向以及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反馈,适时调整与改进。第三,要加强客户群数据的分析。在开放合作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间联系更趋紧密。银行不仅要分析单一客户,还要分析整体行业、整个集团、以及客户关联方的情况。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首先要分析识别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动规律。基于客户群分析结果,积极开展集群营销,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平均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银行更加全面地监控风险。
坚持统筹兼顾,加强数据分析,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营发展模式。银行经营决策是复杂系统在动态环境中多因素多目标的优化问题。面对多因素间的复杂作用和多目标间的可能冲突,传统理论解析模型往往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抓住本质、化繁为简,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重点研究不同输入和相应输出的反馈关系,寻找不同目标间的综合平衡状态。基于以上思想,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仿真分析体系,复制银行内部业务结构、并模拟外部经营环境,设定未来利率汇率变动、不同业务发展策略等复杂情景组合,进行更加精确、逼真、直观地策略试验,分析各种情景对银行方方面面的影响,评估不同策略的综合效果,以最小成本优选出最为贴近未来实际的最佳策略方案,从而为制订综合平衡的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基于以上仿真分析,一是要平衡好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辩证统一。二是要平衡好竞争性、差别性、共生性的有机统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肩负着沉重的业绩压力,但必须始终保持理性态度,通盘考虑、从长计议,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制订并坚守差异化的战略定位,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构建自身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长期存在的坐标和持续发展的空间,促进整个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三是要平衡好股东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在商言商,在商明政,结合银行自身特点和战略定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整个社会。(肖钢: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行长) |
肖钢:银行要利用搜索引擎等数据技术改进服务
2012-12-13 |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