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土地财政”之弊一日不除,房价畸高问题势必沉疴难治。
面对买气持续回暖带动房价向上微调,中央终于〝忍无可忍〞地出手了!7月19日住建部与国土部联袂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房地产用地管理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方节制微调救市措施,下半年要防止出现商服和住宅高价地,以避免调控再度陷入失灵窘境,甚至有官员言之凿凿地表示:房价露头就打!一时间颇有〝山雨欲来〞之势。
“土地财政”是关键点之一
〝围剿〞房地产的还不仅止于此,《人民日报》近期更连发四篇专门文章,表达对房价上涨的忧心,强调:“靠楼市救经济,虽或立竿见影,却非治本之策。放眼世界,倚重房地产、步子迈得实、发展走得远者,几无先例。对中国而言,保持一定经济增速,最终要靠转方式、调结构,最终要靠新兴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简而言之,地方政府救市无异〝饮鸩止渴〞,要赶快〝悬崖勒马〞,配合中央调控的大政方针。
这些话说得字字珠玑直指要害,说明大家对房价过快上涨的危害已经达成了共识。那么,如何进一步把中央的政策落到实处?我认为尽快改变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现状是关键点之一。
土地利益强化各方博弈
“土地财政”之害,众所周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特殊的房地产体制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似乎已“晋升”为“癌氏家族”,不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会变身、转移,乃至融入肌髓与膏肓间,令人恨之却无力、无法根除!
到底〝土地财政〞有多可怕?举其荦荦大者,首先是地方官员不思进取,只要缺钱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卖地筹款,于是大量形象工程如雨后春笋;其次,基于双方的买卖关系,地方与开发商的利益紧密捆绑,使得像“强盗式拆迁”这样的事件中央屡禁而不止,遑论打击市场囤地行为,彷如走过场,难以有效贯彻。
“土地财政”影响社会风气
即使近期国土部重修囤地处理办法,加重地方政府所应承担之职责,但与出让土地所换得的庞大利益及拉动GDP、提升政绩之强烈诱惑相较,“囤地”规定与罚则甚至可以视而不见。更糟糕的是,对三线以下城市而言,土地出让接近无本生意,在相关监督机制又不完善的情况下,〝土地财政〞几乎成了滋生官员贪污、腐败的温床,而上行下效的结果,使人性扭曲、社会风气大坏!
相形之下,“因为地价走高进而刺激房价上涨”的害处,反而相对显得次要得多,毕竟,房价上涨原因复杂多端,至少还包括经济发展增速、城市化进程,中国人爱买房、抗通胀保值等等原因,而不能简单的归罪于“土地财政”。
所以,在我看来,“土地财政”之弊一日不除,房价畸高问题势必沉疴难治。尤其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情况下,要达到“长治久安”的“调结构、促转型”的美好愿望,就必须尽快根治“土地财政”的顽疾。
|
蔡为民:房地产市场问题仍然在于“土地财政”
2012-07-31 | 《理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