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煜辉: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2)
2011-11-08 | 中国证券报
- 上一篇:陶冬:中国的钱跑哪儿去了
- 下一篇:陈淮:楼市调控没打算让所有开发商都活下去
正因为扩张的财政支出,政府才产生很大的融资需求。这时一个机制被发现——住房货币化,于是土地资本化以后,政府成了唯一的地主。经济被牵引到房地产支柱上,根本的动因还是财政。房地产繁荣某种程度上成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机制,因为所谓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最终还是来自于银行(开发商拍地的贷款)。所以2003年以后,中国的货币扩张机制发生明显变化,内生性变得极强。某种意义上讲,中央银行实际上已经控制不了货币供给了,中国央行每年制定的货币供应量和新增信贷的目标几乎没有实现过。
这一点可以从数据实证得到验证。2003年之后中国实际投资增速(剔除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与M2-E(广义货币减去高能货币部分)的增速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而与基础货币(高能货币)没有表现出同步性。
房地产是地方政府的融资机制,调控住宅供地量抬价格或保价格的情况是有的,但整体上供地是大幅增长的(每年住宅供地量只占全部供地量的30%)。地方政府很聪明,知道用楼价来撬动整体地价估值水平,然后招商引资撬动银根,支撑投资的扩张,这是逻辑主线。因为土地供给是中国投资形成的重要条件,类似于地方政府的资本金。
中央政府每年计划供地指标多在400万亩左右,而2006年以来每年实际获批的供地都在600-700万亩,2009年甚至高达860万亩,这还不包括规模不菲的各地违规征地的量。
中国宏观政策的核心其实是财政,不是货币,货币实际是从属于财政的,因为中国货币创生的主体恰恰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扩张。恰恰是因为每年土地供给得不到有效控制,才导致信用泛滥,推升资产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中国楼市泡沫的根本之策在于财政改革和政府改革。目前之情势,一旦房地产调控的博弈出现转向,中国楼价的确存在快速反弹的动能。
刘煜辉: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2)
2011-11-08 | 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