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难以根治住房供不应求-中地会
首页 > 中地会观察 >

保障房建设难以根治住房供不应求

中国证券报  2011年09月23日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中央和地方未来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推进保障房建设,政府还将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而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近发布的消息,今年1-8月份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实现开工868万套,开工率86%,今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目标总体有望按时完成。

 

  我们知道,针对房价高企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政府在2010年建成580万套保障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在2011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目标,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3000万套保障房。规模如此庞大的保障房建设规划,以及从国务院到政府各部门今年以来反复强调、着力推进保障房建设所表现出的坚决立场,是否意味着中国居民住房供不应求的问题能在未来得到根本性解决?

 

  为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保障房的含义。保障房的全称是社会保障性住房,它是由政府通过无偿提供土地、为买不起商品房和无能力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包括无能力租市场价的住房)的贫困家庭或中低收入家庭的人群建设的住房。这种住房通常有着严格的面积限制(一般不超过60平方米)和居住人员资格限制(一般仅限于贫困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多以出租的方式供人居住,居住人群通常只需交纳远低于市场价格的租金即可居住。保障房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居住权利,这既是政府保障人权的基本职责所在,也是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的“无奈”选择。

 

  如果我们按需求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将居民住房需求划分为基本自住需求、改善性住房需求和投资性购房需求。由于保障房从根本目的上是为了解决公民最基本的居住问题,因此它所针对的必然是位于需求层次最低端的基本自住需求。因此即便保障房未来的建设规模迅速增加,最多只会对居民基本自住需求构成替代,并将部分即期的基本自住购房需求转化为未来的改善性购房需求。从动态层面来看,住房供不应求局面仍将存在,不过其内涵将发生转变,即随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消费需求层次的持续提高,低层次需求级别的住房供不应求将演化为较高层次需求级别上的住房供不应求。

 

  为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建筑面积60平米一套的保障房为例,其户型最多可扩展为二室一厅。而在如今80后、未来的90后纷纷成家立业并生儿育女的环境下,由于这些家庭中有着夫妻双方均需工作的特点,因此为照顾子女往往需要长辈搬来同住。于是随子女长大,二室一厅的住房条件将越来越无法满足居住需求,这些家庭购买更大面积、更舒适居住环境住房的改善性需求日益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保障房的存在会使得这种家庭原有的购买较小面积住房的基本自住购房需求减少,并使得该家庭的首次购房时间出现递延,购房需求有可能直接升级至改善性需求。当居民普遍产生这种改善性需求时,住房供不应求局面仍会存在,只不过由最低端的自住性住宅市场转换到较高端的改善性住宅市场。

 

  此外,房地产供给的形成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三方,缺一不可。而从这三者的利益博弈结果来看,保障房建设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相对于中国居民住房需求、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住房需求,市场供不应求的总体格局。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中地会版权所有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中央和地方未来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推进保障房建设,政府还将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而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近发布的消息,今年1-8月份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
/zdh/images/defaultpic.gif
保障房建设难以根治住房供不应求-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要闻要点
  • 理事动态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政策发文
  • 专家顾问
  • 领导讲话
  • 历届20强
  • 历届10强
  • 媒体热评
  • 权威观点
  • 高层决策
  • 数据报告
首页 > 中地会观察 > 正文

保障房建设难以根治住房供不应求

2011-09-23 | 中国证券报

我要分享 ▼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中央和地方未来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推进保障房建设,政府还将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而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近发布的消息,今年1-8月份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实现开工868万套,开工率86%,今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目标总体有望按时完成。

 

  我们知道,针对房价高企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政府在2010年建成580万套保障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在2011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目标,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3000万套保障房。规模如此庞大的保障房建设规划,以及从国务院到政府各部门今年以来反复强调、着力推进保障房建设所表现出的坚决立场,是否意味着中国居民住房供不应求的问题能在未来得到根本性解决?

 

  为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保障房的含义。保障房的全称是社会保障性住房,它是由政府通过无偿提供土地、为买不起商品房和无能力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包括无能力租市场价的住房)的贫困家庭或中低收入家庭的人群建设的住房。这种住房通常有着严格的面积限制(一般不超过60平方米)和居住人员资格限制(一般仅限于贫困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多以出租的方式供人居住,居住人群通常只需交纳远低于市场价格的租金即可居住。保障房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居住权利,这既是政府保障人权的基本职责所在,也是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的“无奈”选择。

 

  如果我们按需求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将居民住房需求划分为基本自住需求、改善性住房需求和投资性购房需求。由于保障房从根本目的上是为了解决公民最基本的居住问题,因此它所针对的必然是位于需求层次最低端的基本自住需求。因此即便保障房未来的建设规模迅速增加,最多只会对居民基本自住需求构成替代,并将部分即期的基本自住购房需求转化为未来的改善性购房需求。从动态层面来看,住房供不应求局面仍将存在,不过其内涵将发生转变,即随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消费需求层次的持续提高,低层次需求级别的住房供不应求将演化为较高层次需求级别上的住房供不应求。

 

  为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建筑面积60平米一套的保障房为例,其户型最多可扩展为二室一厅。而在如今80后、未来的90后纷纷成家立业并生儿育女的环境下,由于这些家庭中有着夫妻双方均需工作的特点,因此为照顾子女往往需要长辈搬来同住。于是随子女长大,二室一厅的住房条件将越来越无法满足居住需求,这些家庭购买更大面积、更舒适居住环境住房的改善性需求日益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保障房的存在会使得这种家庭原有的购买较小面积住房的基本自住购房需求减少,并使得该家庭的首次购房时间出现递延,购房需求有可能直接升级至改善性需求。当居民普遍产生这种改善性需求时,住房供不应求局面仍会存在,只不过由最低端的自住性住宅市场转换到较高端的改善性住宅市场。

 

  此外,房地产供给的形成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三方,缺一不可。而从这三者的利益博弈结果来看,保障房建设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相对于中国居民住房需求、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住房需求,市场供不应求的总体格局。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分隔线----------------------------
  • 上一篇:楼市调控威力渐显
  • 下一篇:专家:中国前十年楼市高增长态势未来不可复制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分隔线----------------------------

相关阅读

·销售放缓 5月份32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同比降4.93%   23-06-15
·“五一”广东住宅销售:广深莞等严峻 惠州云浮等良好   23-05-16
·3月广东主要城市住宅销售向好 广佛成交超百万平   23-05-04
·前2月28家上市房企成功发债 加权平均成本3.27%   23-03-31
·2月市场回暖 40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平均同比增15%   23-03-16
热点内容
  • 龙头房企业绩逆市飘红发出什么信号
  • 业内称楼市“政策底”渐近
  • 人口普查数据隐藏楼市密码
  • 警惕保障房建设“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 不能降不敢降 解读通州楼市的尴尬困局
  • 2012:避风三四线
  • 保障房赶工别落入进度陷阱
  • 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恐加剧地方利益
  • 呼声急 保障房建设为何“水不激鱼不跳
  • 楼市限购与其一味严不如先治乱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