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权、有资源、有钱的单位和个人能得到保障房,并从中获利。许多真正需要保障房的收入低、住房困难的家庭,只是在制度层面被保障,实际上却长期在保障房的门口排队。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保障房分配不公,还引发了人们对保障房制度本身的质疑。有专家指出,大量保障房被有权有钱的人获得,带来的最恶劣影响是给有些人指了一条不劳而获的路,这些人不需要努力工作解决住房问题,只想着设法弄到保障房资格。对政府而言,大量建设保障房却没有分配给最需要的人,政府因此投入的财力、物力,以及因保障房建设而承担的债务风险就失去了价值。长此以往,保障房政策在一些地方就将失去保障的意义。
更令人担心的是将来。到“十二五”期末,保障房将占到全社会住房总量的20%左右,随着这些房子建成并进入分配环节,违规现象也有可能随之大幅增加。许多困难家庭的希望可能因此落空,这将加剧社会不公平,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买得起部分产权的都不是最穷的家庭”
——“共有产权”可能加剧分配不公,要探索须先规范
在制度设计层面,不同类型保障房应该怎么分,在根本上决定着保障房实际分配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不公平。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公,如果设计不合理,只要留下寻租的空间,实际操作中就难免出现不公平。
这其中,最特殊的、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共有产权”。
随着保障房建设数量激增,各地面临的资金压力空前。为了筹措资金加快建设,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半租半售”或“先租后售”的分配模式,即允许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在支付租金的同时,可以花钱分期购买部分产权,与政府根据出资比例共同拥有保障房的产权。一段时间后,家庭可以买下政府手中的部分产权,拥有完全产权。这样,政府可以尽快回收建设资金。
探索最早从廉租房开始。一些地方探索实施廉租房共有产权分配模式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还有一些企业和地方也在建议,对公共租赁房实行共有产权,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从部分地方宣称的实践效果看,共有产权模式既缓解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也让低收入家庭可以获得“恒产”,受到老百姓欢迎。
但争议的声音也一直未断。专家和部分地方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官员指出,租赁型的保障房,多数应该由政府掌握产权,否则寅吃卯粮,将来有一天将“无房可保”。
更关键的是,一旦可以低价买下全部产权,就意味着将来可以通过上市交易获得高额利差,巨大的寻租空间将带来巨大的腐败,保障房分配不公的现象会更严重。
“最简单的道理,能购买部分产权的家庭,还是有一定支付能力的。而现行的政策下,廉租房应当优先供应孤、老、病、残等支付能力差的低收入家庭,根据这个条件,他们连部分产权也买不起。”某地房管局长向记者表示,“那么,这种共有产权的保障房,究竟应该优先分配给谁?是最困难的家庭,还是能买得起部分产权的家庭?这本身就有可能造成腐败和不公平。”
|
保障房,公平分配更要“保”(2)
2011-07-21 | 《人民日报》
- 上一篇:保障房“大干快上”存隐忧
- 下一篇:期待央企干干净净建好保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