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去房地产化”转入攻坚阶段-中地会
首页 > 中地会观察 >

经济“去房地产化”转入攻坚阶段

上海证券报  2011年07月19日

 

      国务院升级楼市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正好是在加紧剔除附加在住房上的投资和投机功能,是在去除把房子等同于财富和货币的符号化功能。可以预见,房价趋于合理水平将很快促使房地产行业回归本位,中国经济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将随着经济转型而成为现实,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创新驱动”终将获得坚实的基础和土壤。

 

      国务院12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升级楼市调控,新华社对此评论说“楼市可能深度降温”。

 

      去年4月以来,15个月之内,国务院共推出了三轮房地产调控,每次都带给国人很大信心。然而,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商群体,政策博弈能力也很强。不仅能凭借其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能明里暗里用其娴熟的“棉花掌”,把政策的威慑力消解于无形;还能利用其强势舆论操控能力,直接间接用其擅长的“太极掌”,把调控的着力点化解于虚无。而仔细考察本轮房地产调控,与过去三次相比有了实质性差别。

 

      其一,体现出调控由量积累到质变的特征,通过聚焦限购这种富有针对性的调控加码措施,从一线城市由点到面扩展到二、三线城市,有助于最短时间内实现宏观调控的阶段目标。

 

      其二,由单手调控趋向于双手协同转变。国务院这次常务会议明确了下一步楼市调控的基调,即一手抓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另一手抓保障房供应,双手协同,双管齐下,以促进房价逐步回归到合理水平。这种调控,必然产生双倍甚至多倍的效果。提高保障房供应,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而且是低价格住房产品,自然会促使总体住房均价回落。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有助于减小需求弹性。去火抽薪,限制富裕阶层重复购买的虚增需求,进而限制进入房地产领域的流动性,势必导致资金链偏紧的地产商选择降价销售,从而微观上达到房价回归的目的。

 

      应该承认,用非市场化的限购方式来减少和压缩需求,推动价格按照供求规律回归的做法,争议很大,广受舆论质疑。不过,在笔者看来,市场不是万能的,而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就有了政府干预的运行空间。限购令的出世,不仅是在主张居住的公平性,而且是在维护低收入群体住房的需求。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居住的自由。不能因为有钱,就赋予过多居住的自由和选择;也不能因为没钱,就被剥夺最起码的居住保障;更不能仅仅采用货币金钱作为单一度量工具,来确定谁能拥有住房和拥有多少套住房。倘若在看似公平的市场化口号下,允许富豪们无限度地购买多套住房资源,并长期空置等待资产升值,以诱发社会风险的方式谋取不当利益,就不仅是对穷人安居资源的掠夺和占有,也是对社会公平性的最大挑战,是当今仅次于贪污腐败的社会不公,有必要抓住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通过制度建设予以解决。

 

      其三,由留有余地的观察向务求胜利的坚定转变。前三次房地产调控重点都落在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上,多采用加大购买和持有房产成本的方式。这次调控双拳协同出击,在微观层面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遏制投机性购房,迫使投机性资金离开房地产市场,将促使短期需求快速消失。另一方面,还明确遏制投资性购房,迫使投资性资金撤出房地产市场,这将瓦解中长期需求力量,使得房地产商宣称的“刚需”失去基础,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中地会版权所有
国务院升级楼市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正好是在加紧剔除附加在住房上的投资和投机功能,是在去除把房子等同于财富和货币的符号化功能。可以预见,房价趋于合理水平将很快促使房地产行业回归本位,中国经济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将随着经济转型而成为现实,中国制造
/zdh/images/defaultpic.gif
经济“去房地产化”转入攻坚阶段-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要闻要点
  • 理事动态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政策发文
  • 专家顾问
  • 领导讲话
  • 历届20强
  • 历届10强
  • 媒体热评
  • 权威观点
  • 高层决策
  • 数据报告
首页 > 中地会观察 > 正文

经济“去房地产化”转入攻坚阶段

2011-07-19 | 上海证券报

我要分享 ▼

 

      国务院升级楼市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正好是在加紧剔除附加在住房上的投资和投机功能,是在去除把房子等同于财富和货币的符号化功能。可以预见,房价趋于合理水平将很快促使房地产行业回归本位,中国经济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将随着经济转型而成为现实,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创新驱动”终将获得坚实的基础和土壤。

 

      国务院12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升级楼市调控,新华社对此评论说“楼市可能深度降温”。

 

      去年4月以来,15个月之内,国务院共推出了三轮房地产调控,每次都带给国人很大信心。然而,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商群体,政策博弈能力也很强。不仅能凭借其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能明里暗里用其娴熟的“棉花掌”,把政策的威慑力消解于无形;还能利用其强势舆论操控能力,直接间接用其擅长的“太极掌”,把调控的着力点化解于虚无。而仔细考察本轮房地产调控,与过去三次相比有了实质性差别。

 

      其一,体现出调控由量积累到质变的特征,通过聚焦限购这种富有针对性的调控加码措施,从一线城市由点到面扩展到二、三线城市,有助于最短时间内实现宏观调控的阶段目标。

 

      其二,由单手调控趋向于双手协同转变。国务院这次常务会议明确了下一步楼市调控的基调,即一手抓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另一手抓保障房供应,双手协同,双管齐下,以促进房价逐步回归到合理水平。这种调控,必然产生双倍甚至多倍的效果。提高保障房供应,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而且是低价格住房产品,自然会促使总体住房均价回落。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有助于减小需求弹性。去火抽薪,限制富裕阶层重复购买的虚增需求,进而限制进入房地产领域的流动性,势必导致资金链偏紧的地产商选择降价销售,从而微观上达到房价回归的目的。

 

      应该承认,用非市场化的限购方式来减少和压缩需求,推动价格按照供求规律回归的做法,争议很大,广受舆论质疑。不过,在笔者看来,市场不是万能的,而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就有了政府干预的运行空间。限购令的出世,不仅是在主张居住的公平性,而且是在维护低收入群体住房的需求。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居住的自由。不能因为有钱,就赋予过多居住的自由和选择;也不能因为没钱,就被剥夺最起码的居住保障;更不能仅仅采用货币金钱作为单一度量工具,来确定谁能拥有住房和拥有多少套住房。倘若在看似公平的市场化口号下,允许富豪们无限度地购买多套住房资源,并长期空置等待资产升值,以诱发社会风险的方式谋取不当利益,就不仅是对穷人安居资源的掠夺和占有,也是对社会公平性的最大挑战,是当今仅次于贪污腐败的社会不公,有必要抓住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通过制度建设予以解决。

 

      其三,由留有余地的观察向务求胜利的坚定转变。前三次房地产调控重点都落在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上,多采用加大购买和持有房产成本的方式。这次调控双拳协同出击,在微观层面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遏制投机性购房,迫使投机性资金离开房地产市场,将促使短期需求快速消失。另一方面,还明确遏制投资性购房,迫使投资性资金撤出房地产市场,这将瓦解中长期需求力量,使得房地产商宣称的“刚需”失去基础,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分隔线----------------------------
  • 上一篇:中国楼市调控成效初显新问题频现
  • 下一篇:楼市限购不能“按下葫芦起来瓢”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分隔线----------------------------

相关阅读

·销售放缓 5月份32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同比降4.93%   23-06-15
·“五一”广东住宅销售:广深莞等严峻 惠州云浮等良好   23-05-16
·3月广东主要城市住宅销售向好 广佛成交超百万平   23-05-04
·前2月28家上市房企成功发债 加权平均成本3.27%   23-03-31
·2月市场回暖 40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平均同比增15%   23-03-16
热点内容
  • 龙头房企业绩逆市飘红发出什么信号
  • 业内称楼市“政策底”渐近
  • 人口普查数据隐藏楼市密码
  • 警惕保障房建设“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 不能降不敢降 解读通州楼市的尴尬困局
  • 2012:避风三四线
  • 保障房赶工别落入进度陷阱
  • 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恐加剧地方利益
  • 呼声急 保障房建设为何“水不激鱼不跳
  • 楼市限购与其一味严不如先治乱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