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双轨制”不能是政企“两台戏”-中地会
首页 > 中地会观察 >

住房“双轨制”不能是政企“两台戏”

法制日报  2011年07月04日

 

  未来5年建3600万套保障房,被普遍认为将奠定“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的住房“双轨制”新格局。然而,一些与“双轨制”相伴的误区,如保障房周边配套不完善、商品住宅豪宅化等,也同步显现。专家指出,在普通商品房正逐步被挤出市场的新现实下,住房“双轨制”将可能“变形”为“富人区归富人,贫民区归贫民”(7月3日《瞭望新闻周刊》)。

 

  “双轨制”知易行难,一旦驾驭不好,很可能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影响。从目前实施情况看,当下“双轨制”尚未形成我们期待的完美架构。一方面,随着保障房规模的急速膨胀,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负债”日益沉重,由于地方财政一下子拿不出更多的钱建公共服务配套,一些保障房项目远离市区,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一片空白,反而进一步增加中低收入业主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保障房巨量入市,把市场上低端户型商品住宅和楼盘挤出市场,并且由于大量的土地资源被消耗,城市中心土地资源也将变得更加稀缺,进而导致中高端房价进一步攀升。

 

  住房“双轨制”并非一“双”就灵。保障房和商品住房是面向完全不同的群体,前者针对的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不能扩大市场的有效供应,自然无法扮演高房价终结者的角色。事实上,开发商反而利用政府大力建设保障房的机会,果断放弃中低端普通商品房市场,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豪宅开发。比如,今年以来,北京市区住房豪宅化现象明显。CBD、金融街区域内无论何种产品类型,售价均堪称天价。

 

  “双轨制”不能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单行道,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不能各唱各的调。首先,政府应在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融资、税费等方面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保障房开发建设,企业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质量过硬、配套完善的产品,真正让住房保障落到实处;其次,各地要加大中小户型供应,缓解突出的供需矛盾,科学运用组合调控,尽快改善目前房地产市场高端商品住宅过多、普通商品住宅稀缺的局面,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切实满足普通购房群体的刚性需求。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中地会版权所有
未来5年建3600万套保障房,被普遍认为将奠定市场归市
/zdh/images/defaultpic.gif
住房“双轨制”不能是政企“两台戏”-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要闻要点
  • 理事动态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政策发文
  • 专家顾问
  • 领导讲话
  • 历届20强
  • 历届10强
  • 媒体热评
  • 权威观点
  • 高层决策
  • 数据报告
首页 > 中地会观察 > 正文

住房“双轨制”不能是政企“两台戏”

2011-07-04 | 法制日报

我要分享 ▼

 

  未来5年建3600万套保障房,被普遍认为将奠定“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的住房“双轨制”新格局。然而,一些与“双轨制”相伴的误区,如保障房周边配套不完善、商品住宅豪宅化等,也同步显现。专家指出,在普通商品房正逐步被挤出市场的新现实下,住房“双轨制”将可能“变形”为“富人区归富人,贫民区归贫民”(7月3日《瞭望新闻周刊》)。

 

  “双轨制”知易行难,一旦驾驭不好,很可能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影响。从目前实施情况看,当下“双轨制”尚未形成我们期待的完美架构。一方面,随着保障房规模的急速膨胀,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负债”日益沉重,由于地方财政一下子拿不出更多的钱建公共服务配套,一些保障房项目远离市区,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一片空白,反而进一步增加中低收入业主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保障房巨量入市,把市场上低端户型商品住宅和楼盘挤出市场,并且由于大量的土地资源被消耗,城市中心土地资源也将变得更加稀缺,进而导致中高端房价进一步攀升。

 

  住房“双轨制”并非一“双”就灵。保障房和商品住房是面向完全不同的群体,前者针对的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不能扩大市场的有效供应,自然无法扮演高房价终结者的角色。事实上,开发商反而利用政府大力建设保障房的机会,果断放弃中低端普通商品房市场,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豪宅开发。比如,今年以来,北京市区住房豪宅化现象明显。CBD、金融街区域内无论何种产品类型,售价均堪称天价。

 

  “双轨制”不能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单行道,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不能各唱各的调。首先,政府应在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融资、税费等方面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保障房开发建设,企业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质量过硬、配套完善的产品,真正让住房保障落到实处;其次,各地要加大中小户型供应,缓解突出的供需矛盾,科学运用组合调控,尽快改善目前房地产市场高端商品住宅过多、普通商品住宅稀缺的局面,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切实满足普通购房群体的刚性需求。

------分隔线----------------------------
  • 上一篇:保障房建设切莫“节外生枝”
  • 下一篇:专家:房价收入比没有国际标准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分隔线----------------------------

相关阅读

·销售放缓 5月份32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同比降4.93%   23-06-15
·“五一”广东住宅销售:广深莞等严峻 惠州云浮等良好   23-05-16
·3月广东主要城市住宅销售向好 广佛成交超百万平   23-05-04
·前2月28家上市房企成功发债 加权平均成本3.27%   23-03-31
·2月市场回暖 40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平均同比增15%   23-03-16
热点内容
  • 龙头房企业绩逆市飘红发出什么信号
  • 业内称楼市“政策底”渐近
  • 人口普查数据隐藏楼市密码
  • 警惕保障房建设“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 不能降不敢降 解读通州楼市的尴尬困局
  • 2012:避风三四线
  • 保障房赶工别落入进度陷阱
  • 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恐加剧地方利益
  • 呼声急 保障房建设为何“水不激鱼不跳
  • 楼市限购与其一味严不如先治乱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