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北京的土地,被河北“换”走卖掉;一群业主按河北的房价掏了钱,领了“冀”字打头的房产证,搬进去的豪宅却坐落在北京。通州白庙村与燕郊枣林村的这起土地争端,一开始就让人“哭笑不得”。
当年两个村庄在协议上签字的人,大多已闭口不言。“换地”背后的真实情况、土地如何被河北方面“漂白”,一直是个谜。
原以为“擒贼先擒王”。在网上搜寻到三河市副市长兼燕郊开发区“一把手”的电话,在燕郊开发区管委会的楼下拨打。副市长在电话中的态度很坚定:“这个事情媒体先不要弄,多少年前的事了”。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还是走进了管委会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立即逐级请示。或许是没有惊动那位副市长,等待了很长时间后,微笑着的开发区国土分局局长站到了我跟前。
很意外,我们共同认识一些熟人。聊了一会儿后切入正题,为了让局长放下戒心,我自作聪明地把立场“站到”开发区一边,“咱们这儿是不是有很多苦衷,也有很多困难?”
“没有苦衷,也不棘手”,局长的态度让我意外,他并不觉得这是个难办的事情。在他看来,这块地问题的出现,往往都是白庙村换届之时,“要回土地”成为竞选口号。这块地已经这样了,还能把房子拆了不成?要谈的无非就是补偿,———“钱”的事儿。
事件发生在十多年前,与现任官员没有太大关系。论及追责,涉及的官员面对采访几乎“异口同声”:历史原因造成。
可能正因如此,这位国土局长才对我说出“换地为假、卖地为实”和“凭着一张图,办下土地手续”等真实情况。
白庙村的普通村民,似乎也对要回土地并不感兴趣。在最初提议打官司的村民宋学明家中,几位大娘并不掩饰对那片豪宅的“垂涎”:“我们的地,没落下半点好。要地?恐怕别想了。但是他们赚了大钱,得分给我们啊。”
只有个别村民还在坚持,要追究当事相关人员的责任,要追查国土部门是否存在监管失职。因为这件事情牵扯北京土地流失、耕地被私卖建别墅是件大事。
白庙村委会也清醒地认识到,完整要回土地几乎是件不太可能的事。但打官司的时候,又不能把诉讼要求直接写成“索要补偿”———如果只要钱,他们跟因卖地而下台的那任班子没什么区别。
经济补偿恐怕又是最现实、最容易实现的目标。两难之间,白庙村委会只能表态,愿意坐下来谈。如果只能谈补偿,“也得让对方先开价”。
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业主,倒是最无所谓的。在他们看来,开发商通过政府拿到地,自己手头有河北方面颁发的合法房产证明。“要是划到北京,我还占了大便宜呢,总不能给我拆了吧?”
由于“案情复杂”,本应于3月底审理完结的案件,被通州法院改为普通程序,审理期限延长3个月。但按代理律师的观点,这起案件从法律角度而言其实非常简单。
一位律师分析,判决结果不出意外肯定会是“河北方面返还土地”。但判决容易,执行难。牵扯到跨省区划,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法院并不愿意捧着这个“烫手山芋”,索性延长审期,把皮球踢给两地政府,为它们之间“协调处理”留出时间。
|
跨省卖地 无非就是个钱的事儿
2011-04-15 | 新京报
- 上一篇:谨慎看待北京房价调控“一城独降”
- 下一篇:楼市调控目标也玩“概念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