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个城市要建200个新城区需警惕GDP崇拜-中地会
中地会 > 政策发文 >

144个城市要建200个新城区需警惕GDP崇拜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3年08月28日

 

  “造城”之风,根源还是用“GDP至上”的旧思维想问题,靠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谋发展,也闪现着“四风”的影子

 

  最近,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这些数字,加上各地频现的“国际化大都市”规划,不时曝光的“空城”“鬼城”问题,让人们忧虑,“造城”运动会带给城市怎样的未来?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旧城改造、建设新区是各地普遍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中国城市新区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亮点之一,前有深圳、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中有郑东新区,近有西咸新区,都为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后来者一定要重视的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必须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必须量力而行。俗话说,端多大碗、吃多少饭。新区建不建、建多少、建多大、标准多高、速度多快,这些问题应该到实践和群众中找答案,在充分细致的调研论证中明确路径和目标。

 

  然而,遍地开花的新区、新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容,往往与之背道而驰。“20年站前列,50年不落后,100年不遗憾”,在这样的口号下,一些地方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城市建设的虚火太旺。或不顾自身条件贪大求快,或人为提高建设标准不计成本,或无视群众利益蛮干硬干,吹大了一个又一个“城市泡沫”。比如,在西南一个县级市开足马力上房地产项目,仅消化现有住房就需至少15年;而江苏某镇明知政府财力不足,征地速度却不降,直接给农民打白条,说征地补偿“过两年再给”。类似这样的现象,各地并不少见。

 

  这种与实际脱节、与规律相悖、与民意相违的“造城”之风,表面上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实际上却是精血亏耗的虚火症。一些城市盘子做大了,骨架撑开了,高楼起来了,却缺乏完善的公共设施,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撑,公共服务也远远落在后面。

 

  “农民工待不下,老百姓走不进,谈什么走向国际?”“大都市的面子,小县城的里子”,“马路越来越宽,楼越修越高,我们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倾听群众的反映和呼声,更可以体会到,一些地方大造新城、滥建新区,就是在搞不得人心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种发展中的形式主义,更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一位领导同志曾痛心地指出,决策失误、规划错误,所造成的浪费往往是最大的。不少地方一哄而上,新城四起,大片良田被圈占,大笔财政资金注入,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一些地方更是寅吃卯粮、透支未来,借新债还旧债,“地都卖到20年后了”。然而,事实一再证明,那些“拍脑袋”拍出来、“一支笔”批出来的新城新区,那些荒草萋萋的烂尾工程、“空城”“鬼城”,其实是缺乏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复建设、无效投资,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让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更让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病”越来越加重。

 

  中央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放在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发展视野中来谋划。这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现代化系统工程,也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改革过程。剖析“造城”之风,错就错在将城镇化简单地理解成圈地、盖楼、造城,还是用“GDP至上”的旧思维想问题,靠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谋发展,也闪现着“四风”的影子。

 

  这种群众反映强烈、隐患严重的发展顽疾,已经到了必须下猛药、出硬招进行治理的时候。由此进一步反思,像“造城”运动这样的发展中的“四风”问题还有哪些?对症的药方又在哪里?这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造城之风,根源还是用GDP至上的旧思维想问题,靠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谋发展,也闪现着四风的影子 最近,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这些数字,加上各地频现的国际
/zdh/images/defaultpic.gif
144个城市要建200个新城区需警惕GDP崇拜-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政策发文 > 正文

144个城市要建200个新城区需警惕GDP崇拜

2013-08-28 |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要分享 ▼

 

  “造城”之风,根源还是用“GDP至上”的旧思维想问题,靠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谋发展,也闪现着“四风”的影子

 

  最近,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这些数字,加上各地频现的“国际化大都市”规划,不时曝光的“空城”“鬼城”问题,让人们忧虑,“造城”运动会带给城市怎样的未来?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旧城改造、建设新区是各地普遍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中国城市新区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亮点之一,前有深圳、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中有郑东新区,近有西咸新区,都为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后来者一定要重视的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必须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必须量力而行。俗话说,端多大碗、吃多少饭。新区建不建、建多少、建多大、标准多高、速度多快,这些问题应该到实践和群众中找答案,在充分细致的调研论证中明确路径和目标。

 

  然而,遍地开花的新区、新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容,往往与之背道而驰。“20年站前列,50年不落后,100年不遗憾”,在这样的口号下,一些地方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城市建设的虚火太旺。或不顾自身条件贪大求快,或人为提高建设标准不计成本,或无视群众利益蛮干硬干,吹大了一个又一个“城市泡沫”。比如,在西南一个县级市开足马力上房地产项目,仅消化现有住房就需至少15年;而江苏某镇明知政府财力不足,征地速度却不降,直接给农民打白条,说征地补偿“过两年再给”。类似这样的现象,各地并不少见。

 

  这种与实际脱节、与规律相悖、与民意相违的“造城”之风,表面上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实际上却是精血亏耗的虚火症。一些城市盘子做大了,骨架撑开了,高楼起来了,却缺乏完善的公共设施,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撑,公共服务也远远落在后面。

 

  “农民工待不下,老百姓走不进,谈什么走向国际?”“大都市的面子,小县城的里子”,“马路越来越宽,楼越修越高,我们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倾听群众的反映和呼声,更可以体会到,一些地方大造新城、滥建新区,就是在搞不得人心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种发展中的形式主义,更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一位领导同志曾痛心地指出,决策失误、规划错误,所造成的浪费往往是最大的。不少地方一哄而上,新城四起,大片良田被圈占,大笔财政资金注入,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一些地方更是寅吃卯粮、透支未来,借新债还旧债,“地都卖到20年后了”。然而,事实一再证明,那些“拍脑袋”拍出来、“一支笔”批出来的新城新区,那些荒草萋萋的烂尾工程、“空城”“鬼城”,其实是缺乏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复建设、无效投资,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让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更让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病”越来越加重。

 

  中央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放在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发展视野中来谋划。这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现代化系统工程,也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改革过程。剖析“造城”之风,错就错在将城镇化简单地理解成圈地、盖楼、造城,还是用“GDP至上”的旧思维想问题,靠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谋发展,也闪现着“四风”的影子。

 

  这种群众反映强烈、隐患严重的发展顽疾,已经到了必须下猛药、出硬招进行治理的时候。由此进一步反思,像“造城”运动这样的发展中的“四风”问题还有哪些?对症的药方又在哪里?这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分隔线----------------------------
  • 上一篇:“大店综合症”下主题型商业或成物业突破口
  • 下一篇:房企资金链充裕房价下行难上加难
------分隔线----------------------------

相关阅读

·广州调高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   24-04-18
·郑州探索住房以旧换新交易新模式   24-04-18
·广州旧村改造实施细则征求意见 鼓励房票安置   24-04-03
·北京不再限制离异购房   24-04-03
·深圳安居型商品房拟满十年可上市交易   24-03-18
热点内容
  • 北京住建委:近期调整普宅标准
  • 外资行房贷利率纷纷上调 存款利率高过
  • 北京住保办:廉租户年度复核已启动
  • 国资委: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
  • 多部门发“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若
  • 广东出台保障房改革方案 拟设公租房融
  • 广州新住房保障制度明年实施
  • 武汉经适房按地段实行最高限价
  • 北京新购经适房拟禁止上市交易 只能由
  • 北京拟禁止经适房自行买卖 想转让只能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