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声 房子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中地会
中地会 > 楼市动态 >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声 房子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

中地会《高层决策》  2016年05月10日

    《人民日报》昨日刊载对权威人士访谈,透露出诸多未来经济政策走向。

 

    房子是给人住的 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

 

    权威人士表示:“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要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此前,有观点认为,房地产去库存和去杠杆存在一定矛盾。对此,权威人士表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避免“大水漫灌”  也不搞“半夜鸡叫”

 

    权威人士表示: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真正积极。同时财政政策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2016年,财政赤字率增至3%,创新高;赤字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5600亿元。积极财政政策并非“大水漫灌”,也注重提高投资效率,把握好“度”。

 

    权威人士指出,稳定预期关键是要稳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而且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权威人士表示:去年,中央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提出,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重视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发展态势都比较好;反之,压力都比较大。今年这个趋势还在延续,甚至在加剧。在可预见的未来,在经济分化中,我国将不断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但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日子也会越来越难熬。与其苦熬,不如苦干。现在这些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干部群众正在抛弃幻想,自立自强,主动促改革抓创新,力争迎头赶上。

 

    不能对物价匆忙下结论

 

    权威人士表示:处理好物价问题,是宏观调控的永恒主题。从我国来看,价格形势也趋于复杂。一方面,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工业品价格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时难以根本改变,物价普遍大幅上涨缺乏实体支撑;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充裕,居民消费能力旺盛,出现严重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尤其是工业品价格、消费品价格、资产价格及其相互作用。

 

    分析认为,今年以来,肉价菜价和一二线房价继续走高,百姓很关注也很担忧。权威人士的解读,有助于外界更好地深刻理解当前物价中幅、大幅上涨缺乏支撑、出现严重通缩可能性也不大的局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物价在3、4月份出现了CPI同比涨幅皆为2.3%与上月相同、PPI环比转升的情况。3月CPI环比降0.4%,4月CPI环比降0.2%;3月PPI环比涨0.5%,4月PPI环比涨0.7%。

 

     “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发声

 

    5月9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这是自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发声”谈中国经济,且均为头版转二版的高规格。

 

    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次就是2016年5月9日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

 

    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绝大多数“权威人士”,语言都是人民日报惯常的风格,不会突出个体特征。但这三次出现的“权威人士”,在语言上却有着较强的“个人色彩”。

 

    特别是这一次文中出现了“树不能长上天”“甘蔗没有两头甜”“保人不保企”“不搞半夜鸡叫”的活泼的语言方式,甚至出现了“我要强调的是”“依我看”等第一人称的说法。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人民日报》昨日刊载对权威人士访谈,透露出诸多未来经济政策走向。 房子是给人住的 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 权威人士表示: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去杠杆,要在宏观
/zdh/images/defaultpic.gif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声 房子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楼市动态 > 正文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声 房子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

2016-05-10 | 中地会《高层决策》

我要分享 ▼

    《人民日报》昨日刊载对权威人士访谈,透露出诸多未来经济政策走向。

 

    房子是给人住的 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

 

    权威人士表示:“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要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此前,有观点认为,房地产去库存和去杠杆存在一定矛盾。对此,权威人士表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避免“大水漫灌”  也不搞“半夜鸡叫”

 

    权威人士表示: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真正积极。同时财政政策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2016年,财政赤字率增至3%,创新高;赤字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5600亿元。积极财政政策并非“大水漫灌”,也注重提高投资效率,把握好“度”。

 

    权威人士指出,稳定预期关键是要稳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而且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权威人士表示:去年,中央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提出,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重视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发展态势都比较好;反之,压力都比较大。今年这个趋势还在延续,甚至在加剧。在可预见的未来,在经济分化中,我国将不断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但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日子也会越来越难熬。与其苦熬,不如苦干。现在这些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干部群众正在抛弃幻想,自立自强,主动促改革抓创新,力争迎头赶上。

 

    不能对物价匆忙下结论

 

    权威人士表示:处理好物价问题,是宏观调控的永恒主题。从我国来看,价格形势也趋于复杂。一方面,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工业品价格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时难以根本改变,物价普遍大幅上涨缺乏实体支撑;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充裕,居民消费能力旺盛,出现严重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尤其是工业品价格、消费品价格、资产价格及其相互作用。

 

    分析认为,今年以来,肉价菜价和一二线房价继续走高,百姓很关注也很担忧。权威人士的解读,有助于外界更好地深刻理解当前物价中幅、大幅上涨缺乏支撑、出现严重通缩可能性也不大的局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物价在3、4月份出现了CPI同比涨幅皆为2.3%与上月相同、PPI环比转升的情况。3月CPI环比降0.4%,4月CPI环比降0.2%;3月PPI环比涨0.5%,4月PPI环比涨0.7%。

 

     “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发声

 

    5月9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这是自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发声”谈中国经济,且均为头版转二版的高规格。

 

    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次就是2016年5月9日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

 

    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绝大多数“权威人士”,语言都是人民日报惯常的风格,不会突出个体特征。但这三次出现的“权威人士”,在语言上却有着较强的“个人色彩”。

 

    特别是这一次文中出现了“树不能长上天”“甘蔗没有两头甜”“保人不保企”“不搞半夜鸡叫”的活泼的语言方式,甚至出现了“我要强调的是”“依我看”等第一人称的说法。

 

 

------分隔线----------------------------
  • 上一篇:营改增政策试点改革对房地产行业有何影响?
  • 下一篇:楼市热销窗口期收窄 一二线城市迎新调整
------分隔线----------------------------

相关阅读

·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24-02-01
·深圳官宣一季度入市计划!19新盘超万套住宅   24-02-01
·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广州   24-02-01
·新房成交套数超深莞两城总和,谁还在买惠州房子?   24-02-01
·北京去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122.6万平,同比增7.9%   24-02-01
热点内容
  • 河北香河普通商品房限价每平方米7500元
  • 北京配建保障房期待配建租售政策
  • 上海二手房中小户型售价仍上涨
  • 重庆新房成交量持续下挫 市场存量在加
  • 美国房市恐陷入恶性循环
  • 5月南京房价涨幅跌至最低 专家称房价仍
  • 顺德最大规模限价房美的广夏花园或售45
  • 五一抢购潮背后:一线城市回暖无期
  • 上海再现高价房:单价24万元
  • 广州天河广氮花园经适房将于今年12月份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