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
理论上讲,外汇占款的增减,将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和市场流动性的充裕程度。当外汇占款过多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市场流通中的人民币将迅速增多;当外汇占款减少时,基础货币投放量也相应减少,市场资金供给量也会降低。
根据人民银行在11月末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外汇占款负增长248.92亿元,为2008年1月份至今近4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尽管外汇占款总额环比降幅仅有0.1%,但外汇占款从持续46个月的正增长转为负增长,仍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应辉撰文分析了外汇占款下降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影响。
我国外汇占款10年增长14倍
我国货币发行不同于西方国家,其一大特色就是“外汇占款”的发行,即我国人民银行从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市场上购入美元等外汇而发行人民币的行为。我国这些年的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17856.43亿元增加到2011年10月的254869.31亿元,增加了14.27倍,也就是说,在10年间有23.7万亿元的外资流入了我国。
应辉分析,此次外汇占款首次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近段时间,因对中国经济增长“硬着陆”、地方债风险的担忧,以及人民币在海外市场的贬值预期使国际资本可能正流向美元资产寻求避险。另外,全球资金流动性紧张也有可能导致外汇占款减少。从9月底至10月初,欧美债务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全球资金回流美元和美元资产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
外汇占款下降助于减轻通胀之困存准率或持续下调
2011-12-22 | 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