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双循环”要减少货币错配 避免金融被“卡脖子”-中地会
中地会 > 专家顾问 >

管涛:“双循环”要减少货币错配 避免金融被“卡脖子”

  2021年01月22日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接受采访。
 
对2021年国内总体经济走势与政策方向您有什么看法?
 
管涛:过去的一年,作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绩来之不易。即便如此,我们必须清醒看到,2021年的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主要因素有疫情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平衡与不确定性,另外,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巩固。
 
因此,中央提出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经济修复提供必要的支持,不急转弯。现在回过头来看,之前市场预期2021年随着经济反弹,整个宏观政策退出,流动性会趋紧显然是误判。
 
至少在全面复苏之前,政策不会像2020年初一般宽松,也不会像市场预期一般紧缩。这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特别是当出现极端的恶性变化,中国不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处于正常区间,而不像西方国家把财政货币政策都用到极致,这提供了更大的应对危机的余地,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另外,中央一直强调政策要更加精准有效。虽然流动性没有想象的紧,但是会采取一些结构性工具,实现精准滴灌,更加有效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复苏。有关部门也强调,既不要让市场缺钱,也不要让钱溢出来,要保持灵活适度。
 
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要搞钱生钱,有关部门对于资金空转、资产泡沫等问题肯定还会加强监管,以前大水漫灌、流动性驱动所有资产价格上涨的机会很难再出现,所以投资者要赚估值提升的钱,赚聪明钱、赚慢钱。
 
市场此前热议人民币"升值周期",您曾提到这并不是新的周期而是一个正常的反弹,距离您上次公开发表该言论已有半年,您现在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是否依旧?
 
管涛:到目前为止,"新周期"的谈论还是为时过早。
 
2015年"811汇改"后,上一波升值是2017年年初到2018年的3月底,人民币升了15个月,涨幅约10%,现在只升了7个月左右。如果称之为周期,持续时间要相对长一些,且波动较大,比如:美元兑日元的某个周期都是持续6、7年时间,涨跌幅也在40%以上。
 
中国的汇率周期有很明显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到1994年,处在大的贬值周期;从1994年汇率并轨后,到2013年底,处在大的升值周期。
 
另外,美元从2011年4月份开始升值,到现在为止从高点下来了10%以上,但美元是否已进入大贬值周期仍尚存争议,只能说或许贬值周期越来越近了。
 
但历史总是用来颠覆的。也许未来我们回过头来看,现在是人民币升值周期的起点。当然,也不排除在上一轮的周期之中。
 
刚才提到经济在逐步恢复正常,但是疫情发展和外部环境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自身经济恢复的基础也不牢固,这些都会对汇率造成影响。
 
现在外汇市场上存在一种"适应性预期"——市场普遍认为汇率一涨就会一直涨上去,一跌就永远会跌下去,这种简单的线性外推很多外汇市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都会经历。
 
任何时候影响汇率升值、贬值的因素会同时存在,一定是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涨的快跌的也快。所以,2020年6月初的时候,我就说这一波肯定超跌。当时基本面的利好已经开始逐步显现,结果人民币还跌到过去12年以来的新低,是2008年9月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这并不合理。
 
2020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很大程度上是四重利好共振:疫情控制领先、经济恢复快、中美利差大以及美元走势弱。但是,可能这些利好都已经在汇率上面有所反应了,2021年大家对这些利好的反应可能会趋于钝化。
 
同时,要关注有没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利空。比如:目前我们疫情控制的好,通过社交隔离这种非药物干预方式控制了疫情,当2021年欧美通过疫苗接种、获得抗体免疫也实现了疫情防控,其经济社会活动将因此恢复正常,那么我们的领先优势就不再明显。
 
另外,中国经济恢复得快,作为2020年唯一的正增长主要经济体,要关注2021年经济增速前高后低会有回落的可能性。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是回落到 L型的"竖"上,还是L型的"横"上,这是个重点问题。如果届时市场认为是落在L的"横"上,可能利多人民币;如果是落在L的"竖"上,就利空人民币。
 
至于出口份额在2021年会不会继续上升,从而利多人民币?我个人认为,如果份额出现下降的话,在市场情绪悲观的情况下,可能会重新成为做空人民币的理由。因为,届时市场逻辑将会是,出口市场份额下降,意味着汇率升了一段时间后被高估了。当然,我反对这种观点,因为在历史上这是不成立的逻辑,比如2015年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阶段性最高,但那是人民币汇率下跌的起始之年。
 
您认为双循环格局的重点要素是什么?双循环格局下我国市场经济会产生哪些变化?
 
管涛:要素驱动转向创新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八项重点任务里第一项就是科研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产值水平,来延缓经济下行趋势。经济下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延缓,劳动生产力下降,所以,要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高潜在产出水平。
 
其实,"双循环"强调的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促进要素市场化发展,以及配置体制机制的改革。其中一个要素就是资本,这方面最近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制度建设、不干预、零容忍等。首先要完善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然后推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才能进一步更好的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
 
提出大循环的概念,就是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方面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如果资本市场更发达,效率更高,就可以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如果我们主动对外减少举债,就可以减少资本流入的压力,还可以减少货币错配的风险,同时避免金融被"卡脖子"。
 
只有把资本市场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准建好,才能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有序开放。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以后,是否能吸引外资可分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市场如果外资彻底理解了,就会放心地进来投资;二是如果外资没有理解,就不会进来;三是如果外资发现了问题,有可能会利用规则无风险套利。当然,大家比较希望第一种情况发生。
 
据中央结算公司统计,截止2020年末,外资已经连续25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但是其中97%以上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
 
针对人民币国际化,中央有非常清晰的判断,既要稳妥又要慎重。因为我们现在跟国际上的标准还存在差距,另外内外部有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要防止外部输入性风险。
 
我们本身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资本市场建设,宏观经济治理的完善,还有汇率市场化等等。同时,这些年在开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能不能走出去,不是取决于政策,而是更多取决于市场接受和认可,这一点要逐渐培育,急不得。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接受采访。 对2021年国内总体经济走势与政策方向您有什么看法? 管涛: 过去的一年,作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绩来之不易。即便如此,我们
/zdh/images/defaultpic.gif
管涛:“双循环”要减少货币错配 避免金融被“卡脖子”-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专家顾问 > 正文

管涛:“双循环”要减少货币错配 避免金融被“卡脖子”

2021-01-22 |

我要分享 ▼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接受采访。
 
对2021年国内总体经济走势与政策方向您有什么看法?
 
管涛:过去的一年,作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绩来之不易。即便如此,我们必须清醒看到,2021年的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主要因素有疫情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平衡与不确定性,另外,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巩固。
 
因此,中央提出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经济修复提供必要的支持,不急转弯。现在回过头来看,之前市场预期2021年随着经济反弹,整个宏观政策退出,流动性会趋紧显然是误判。
 
至少在全面复苏之前,政策不会像2020年初一般宽松,也不会像市场预期一般紧缩。这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特别是当出现极端的恶性变化,中国不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处于正常区间,而不像西方国家把财政货币政策都用到极致,这提供了更大的应对危机的余地,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另外,中央一直强调政策要更加精准有效。虽然流动性没有想象的紧,但是会采取一些结构性工具,实现精准滴灌,更加有效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复苏。有关部门也强调,既不要让市场缺钱,也不要让钱溢出来,要保持灵活适度。
 
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要搞钱生钱,有关部门对于资金空转、资产泡沫等问题肯定还会加强监管,以前大水漫灌、流动性驱动所有资产价格上涨的机会很难再出现,所以投资者要赚估值提升的钱,赚聪明钱、赚慢钱。
 
市场此前热议人民币"升值周期",您曾提到这并不是新的周期而是一个正常的反弹,距离您上次公开发表该言论已有半年,您现在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是否依旧?
 
管涛:到目前为止,"新周期"的谈论还是为时过早。
 
2015年"811汇改"后,上一波升值是2017年年初到2018年的3月底,人民币升了15个月,涨幅约10%,现在只升了7个月左右。如果称之为周期,持续时间要相对长一些,且波动较大,比如:美元兑日元的某个周期都是持续6、7年时间,涨跌幅也在40%以上。
 
中国的汇率周期有很明显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到1994年,处在大的贬值周期;从1994年汇率并轨后,到2013年底,处在大的升值周期。
 
另外,美元从2011年4月份开始升值,到现在为止从高点下来了10%以上,但美元是否已进入大贬值周期仍尚存争议,只能说或许贬值周期越来越近了。
 
但历史总是用来颠覆的。也许未来我们回过头来看,现在是人民币升值周期的起点。当然,也不排除在上一轮的周期之中。
 
刚才提到经济在逐步恢复正常,但是疫情发展和外部环境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自身经济恢复的基础也不牢固,这些都会对汇率造成影响。
 
现在外汇市场上存在一种"适应性预期"——市场普遍认为汇率一涨就会一直涨上去,一跌就永远会跌下去,这种简单的线性外推很多外汇市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都会经历。
 
任何时候影响汇率升值、贬值的因素会同时存在,一定是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涨的快跌的也快。所以,2020年6月初的时候,我就说这一波肯定超跌。当时基本面的利好已经开始逐步显现,结果人民币还跌到过去12年以来的新低,是2008年9月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这并不合理。
 
2020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很大程度上是四重利好共振:疫情控制领先、经济恢复快、中美利差大以及美元走势弱。但是,可能这些利好都已经在汇率上面有所反应了,2021年大家对这些利好的反应可能会趋于钝化。
 
同时,要关注有没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利空。比如:目前我们疫情控制的好,通过社交隔离这种非药物干预方式控制了疫情,当2021年欧美通过疫苗接种、获得抗体免疫也实现了疫情防控,其经济社会活动将因此恢复正常,那么我们的领先优势就不再明显。
 
另外,中国经济恢复得快,作为2020年唯一的正增长主要经济体,要关注2021年经济增速前高后低会有回落的可能性。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是回落到 L型的"竖"上,还是L型的"横"上,这是个重点问题。如果届时市场认为是落在L的"横"上,可能利多人民币;如果是落在L的"竖"上,就利空人民币。
 
至于出口份额在2021年会不会继续上升,从而利多人民币?我个人认为,如果份额出现下降的话,在市场情绪悲观的情况下,可能会重新成为做空人民币的理由。因为,届时市场逻辑将会是,出口市场份额下降,意味着汇率升了一段时间后被高估了。当然,我反对这种观点,因为在历史上这是不成立的逻辑,比如2015年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阶段性最高,但那是人民币汇率下跌的起始之年。
 
您认为双循环格局的重点要素是什么?双循环格局下我国市场经济会产生哪些变化?
 
管涛:要素驱动转向创新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八项重点任务里第一项就是科研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产值水平,来延缓经济下行趋势。经济下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延缓,劳动生产力下降,所以,要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高潜在产出水平。
 
其实,"双循环"强调的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促进要素市场化发展,以及配置体制机制的改革。其中一个要素就是资本,这方面最近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制度建设、不干预、零容忍等。首先要完善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然后推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才能进一步更好的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
 
提出大循环的概念,就是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方面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如果资本市场更发达,效率更高,就可以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如果我们主动对外减少举债,就可以减少资本流入的压力,还可以减少货币错配的风险,同时避免金融被"卡脖子"。
 
只有把资本市场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准建好,才能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有序开放。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以后,是否能吸引外资可分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市场如果外资彻底理解了,就会放心地进来投资;二是如果外资没有理解,就不会进来;三是如果外资发现了问题,有可能会利用规则无风险套利。当然,大家比较希望第一种情况发生。
 
据中央结算公司统计,截止2020年末,外资已经连续25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但是其中97%以上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
 
针对人民币国际化,中央有非常清晰的判断,既要稳妥又要慎重。因为我们现在跟国际上的标准还存在差距,另外内外部有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要防止外部输入性风险。
 
我们本身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资本市场建设,宏观经济治理的完善,还有汇率市场化等等。同时,这些年在开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能不能走出去,不是取决于政策,而是更多取决于市场接受和认可,这一点要逐渐培育,急不得。
------分隔线----------------------------
  • 上一篇:马晓河:“十四五”农村发展需关注解决四大挑战
  • 下一篇:陈锡文:保护好黑土地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分隔线----------------------------

相关阅读

·陈锡文: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新挑战   24-03-18
·范恒山:五方面因素支撑2024年经济发展   24-01-31
·马晓河:2024年一些新的积极因素将延续   24-01-31
·陈锡文:围绕五方面重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24-01-31
·范恒山: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24-01-31
热点内容
  • 范恒山: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
  • 易宪容:楼市最新数据的三大特点
  • 范恒山:广深联动的意义与路径
  • 范恒山:五方面因素支撑2024年经济发展
  • 管涛:人民币汇率走势将重回经济基本面
  • 陈锡文:中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 管涛:防范国际收支风险 关键是做好自
  • 陈锡文:农村集建用地若短期全部入市会
  • 管涛:市场需要更多改善现金流的增量纾
  • 管涛:“双循环”要减少货币错配 避免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