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供应”或缓解北京房价过快上涨压力-中地会
中地会 > 中地会观察 >

“增供应”或缓解北京房价过快上涨压力

中国经济时报  2013年10月25日

 

  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了《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简称“京七条”),加码楼市调控政策。据住建委相关人士公开透露,此举措目的在于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缓解房价上涨压力,积极探索住房新机制。

 

  本周二,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各城市房价普涨,其中,北京房价同比上涨20.6%,涨幅领跑全国。在此背景下,“京七条”的发布也算是从政策层面上对房价上涨过快的一个回应。

 

  同时,此次调控非全国性统一调控,而是有针对性的城市调控,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全局性调控将给经济增长带来伤害,所以未来房地产调控将向局部的、差异化方向发展。此外,此次调控的焦点集中在增加“自住性商品住房”的供应上,由“控需求”到“增供应”,引来各方人士对于未来楼市调控方向的猜测。

 

  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致电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林,他认为增加自住性住房供应量对稳市场、控房价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市场不能单靠提高供应量来解决,应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努力,未来关键还在于抑制需求。“京七条”更主要的是从管理层面提出措施,这对市场公平公正有好处,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供应量。

 

  具体来看,“京七条”有如下要点:首先,确保供地,2013年年底前要完成不低于2万套自住房供地;土地供应采用“限房价、竞地价”的政策,鼓励单位、机构在符合规定下,将自有用地用于自住商品房的建设等;该类住房面积以90平方米为主(最大不超过140平方米),按市场价低30%左右出售;购买条件为,有购房资格者均可(包括非户籍),但本市户籍无房家庭、经适/限价房轮候者优先,仅可购一套;此类住房5年后可出让,差价30%交政府。

 

  此外,“京七条”在监管方面要求,加强限购政策社会监督,组建限购监督委员会,严厉打击骗购行为,造假者5年内不得再次购房;进一步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执行,严禁向不符合信贷政策的借款人违规发放贷款;严格资金监管,加强审查和税收稽查;强化价格引导,严查变相涨价项目;加强市场监管,部门联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市场信息公开,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防止误导误读。

 

  “京七条”还强调,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利润率过大的项目,将启动全额监管,重点审查地价款来源和开发成本,并加强税收征管和稽查,截断企业高价买地、高价卖房的利益驱动。对存在闲置土地、炒地、捂盘惜售、哄抬房价、变相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禁止其参加土地竞买、不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强化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等措施。对于项目定价高涨幅大且不接受政府引导的项目,将暂缓上市。

 

  针对“京七条”,分析表示,整体调控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政策、高端有控制”的总体思路,继续坚持“去投资化”,呈现出定向宽松中“阶段性”局部收紧,政策执行总体较“温和”,仍然是鼓励自住、改善型需求市场。

 

  对于“京七条”对北京楼市的影响,分析认为,加大自住型商品住房的确可以满足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改变楼市相对紧张的供求关系,从短期来看有利于缓解房价过快上涨的压力。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了《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简称京七条),加码楼市调控政策。据住建委相关人士公开透露,此举措目的在于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缓解房价上涨压力,积极探索住房新机制。 本周二,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
/zdh/images/defaultpic.gif
“增供应”或缓解北京房价过快上涨压力-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中地会观察 > 正文

“增供应”或缓解北京房价过快上涨压力

2013-10-25 | 中国经济时报

我要分享 ▼

 

  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了《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简称“京七条”),加码楼市调控政策。据住建委相关人士公开透露,此举措目的在于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缓解房价上涨压力,积极探索住房新机制。

 

  本周二,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各城市房价普涨,其中,北京房价同比上涨20.6%,涨幅领跑全国。在此背景下,“京七条”的发布也算是从政策层面上对房价上涨过快的一个回应。

 

  同时,此次调控非全国性统一调控,而是有针对性的城市调控,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全局性调控将给经济增长带来伤害,所以未来房地产调控将向局部的、差异化方向发展。此外,此次调控的焦点集中在增加“自住性商品住房”的供应上,由“控需求”到“增供应”,引来各方人士对于未来楼市调控方向的猜测。

 

  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致电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林,他认为增加自住性住房供应量对稳市场、控房价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市场不能单靠提高供应量来解决,应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努力,未来关键还在于抑制需求。“京七条”更主要的是从管理层面提出措施,这对市场公平公正有好处,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供应量。

 

  具体来看,“京七条”有如下要点:首先,确保供地,2013年年底前要完成不低于2万套自住房供地;土地供应采用“限房价、竞地价”的政策,鼓励单位、机构在符合规定下,将自有用地用于自住商品房的建设等;该类住房面积以90平方米为主(最大不超过140平方米),按市场价低30%左右出售;购买条件为,有购房资格者均可(包括非户籍),但本市户籍无房家庭、经适/限价房轮候者优先,仅可购一套;此类住房5年后可出让,差价30%交政府。

 

  此外,“京七条”在监管方面要求,加强限购政策社会监督,组建限购监督委员会,严厉打击骗购行为,造假者5年内不得再次购房;进一步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执行,严禁向不符合信贷政策的借款人违规发放贷款;严格资金监管,加强审查和税收稽查;强化价格引导,严查变相涨价项目;加强市场监管,部门联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市场信息公开,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防止误导误读。

 

  “京七条”还强调,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利润率过大的项目,将启动全额监管,重点审查地价款来源和开发成本,并加强税收征管和稽查,截断企业高价买地、高价卖房的利益驱动。对存在闲置土地、炒地、捂盘惜售、哄抬房价、变相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禁止其参加土地竞买、不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强化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等措施。对于项目定价高涨幅大且不接受政府引导的项目,将暂缓上市。

 

  针对“京七条”,分析表示,整体调控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政策、高端有控制”的总体思路,继续坚持“去投资化”,呈现出定向宽松中“阶段性”局部收紧,政策执行总体较“温和”,仍然是鼓励自住、改善型需求市场。

 

  对于“京七条”对北京楼市的影响,分析认为,加大自住型商品住房的确可以满足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改变楼市相对紧张的供求关系,从短期来看有利于缓解房价过快上涨的压力。

------分隔线----------------------------
  • 上一篇:城镇化之路将从量增长向质提升过渡
  • 下一篇:房产流转成本高企北京政策让“夹心层”难受
------分隔线----------------------------

相关阅读

·9 月份广东房市持续承压 多地触及年内成交低点   24-11-20
·上半年超五成上市房企亏损 近七成销售额降超 40%   24-11-20
·8 月份广佛等 7 市成交环比降超 20% 5 市同比正增长    24-09-04
·7 月份广东多数城市成交环比回落 12 个楼盘成交超万平   24-09-04
·上半年广东省经营性用地出让金同比降73%   24-07-19
热点内容
  • 龙头房企业绩逆市飘红发出什么信号
  • 业内称楼市“政策底”渐近
  • 人口普查数据隐藏楼市密码
  • 警惕保障房建设“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 不能降不敢降 解读通州楼市的尴尬困局
  • 2012:避风三四线
  • 保障房赶工别落入进度陷阱
  • 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恐加剧地方利益
  • 呼声急 保障房建设为何“水不激鱼不跳
  • 楼市限购与其一味严不如先治乱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