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6000人拥300套房产:房产信息公开举步维艰-中地会
中地会 > 中地会观察 >

争议6000人拥300套房产:房产信息公开举步维艰

第一财经日报  2013年06月18日

 

      一则消息再次触碰了楼市中的敏感神经。

 

  “在北京至少有五六千人手里有300套房。”近日,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起点创业营、起点创投基金、乾龙创投合伙基金创始合伙人”的查立在《不要误读移动互联网投资》一文中如此写道。

 

  他介绍称,“据我们后来的调查,实际规模还超过这个数字”。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6000人拥有300套房产”的讨论之声此起彼伏。

 

  “少数人采用不当手段获得财富,房地产泡沫加剧了贫富差距。”有网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联系到最近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被曝拥有超过300套房产,上述消息疯传的背后,是人们对住房在加剧社会贫富分化中的因素考量。但冷静后仔细分析,查立给出的数据究竟是否准确?是否真的有这么多人存在?

 

  高策机构董事长陶红兵对此分析称,北京每年新建商品房销量约10万~15万套,每年新房销售额约为1500亿~2200亿元,相当于这5000~6000人买走了北京近20年的全部新建商品房。

 

  而查立本人也于6月14日在其微博中澄清:“一套120平方米的公寓,按30平方米/间分割出租,就是4套房。许多炒房团集体购房后,会委托熟人去统一打理和租赁这些物业,这是当今各地普遍业态,了解一下就习以为常了。”

 

  “6000人拥有300套房产”的说法显然夸大其词了。实际上,在众口铄金的地产圈里,信口开河、以讹传讹的事情层出不穷。

 

  “真实数据不透明,人们只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些数据’。该消息被放大不是偶然的。人们其实更关心的是,这些手握几十上百套房产的人,有多少是房叔、房姐?有多少隐含贪腐行为?”

 

  针对这一事件,有网友评论认为,正是人们对楼市豪客的直观感受、对房价的惶恐、对或多或少听闻过的关于某些官员的小道消息的整合判断、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不满,才导致这样一条消息不胫而走。

 

  的确,去年底“房姐”“房叔”“房妹”等一系列事件的发酵,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官员家庭财产的关注,更有专家学者建议“以房产信息公开作为官员财产公开的突破口”,但众人的呼吁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回应。

 

  在去年6月如期完成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目标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的“扩围”工作,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滞”状态。

 

  有业内人士表示,住房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原因在于利益集团的阻挠,“对于官员财产公示以及住宅信息的公开透明,各地明显缺乏动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对此撰文指出,在房产信息的主动公开方面,应注意切实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并严格坚持权利人同意和“公共利益”原则;在被动公开方面,对于申请公开公民房产信息的“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对于公民向房地产登记机关申请公开政府官员的房产信息,房地产登记机关应当提请有权机关对是否属于“公众人物”进行审查。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一则消息再次触碰了楼市中的敏感神经。 在北京至少有五六千人手里有300套房。近日,新浪 微博 实名认证为起点创业营、起点 创投 基金、乾龙创投合伙基金创始合伙人的 查立 在《不要误读移动 互联网 投资》一文中如此写道。 他介绍称,据我们后来的调查,实际
/zdh/images/defaultpic.gif
争议6000人拥300套房产:房产信息公开举步维艰-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中地会观察 > 正文

争议6000人拥300套房产:房产信息公开举步维艰

2013-06-18 | 第一财经日报

我要分享 ▼

 

      一则消息再次触碰了楼市中的敏感神经。

 

  “在北京至少有五六千人手里有300套房。”近日,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起点创业营、起点创投基金、乾龙创投合伙基金创始合伙人”的查立在《不要误读移动互联网投资》一文中如此写道。

 

  他介绍称,“据我们后来的调查,实际规模还超过这个数字”。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6000人拥有300套房产”的讨论之声此起彼伏。

 

  “少数人采用不当手段获得财富,房地产泡沫加剧了贫富差距。”有网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联系到最近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被曝拥有超过300套房产,上述消息疯传的背后,是人们对住房在加剧社会贫富分化中的因素考量。但冷静后仔细分析,查立给出的数据究竟是否准确?是否真的有这么多人存在?

 

  高策机构董事长陶红兵对此分析称,北京每年新建商品房销量约10万~15万套,每年新房销售额约为1500亿~2200亿元,相当于这5000~6000人买走了北京近20年的全部新建商品房。

 

  而查立本人也于6月14日在其微博中澄清:“一套120平方米的公寓,按30平方米/间分割出租,就是4套房。许多炒房团集体购房后,会委托熟人去统一打理和租赁这些物业,这是当今各地普遍业态,了解一下就习以为常了。”

 

  “6000人拥有300套房产”的说法显然夸大其词了。实际上,在众口铄金的地产圈里,信口开河、以讹传讹的事情层出不穷。

 

  “真实数据不透明,人们只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些数据’。该消息被放大不是偶然的。人们其实更关心的是,这些手握几十上百套房产的人,有多少是房叔、房姐?有多少隐含贪腐行为?”

 

  针对这一事件,有网友评论认为,正是人们对楼市豪客的直观感受、对房价的惶恐、对或多或少听闻过的关于某些官员的小道消息的整合判断、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不满,才导致这样一条消息不胫而走。

 

  的确,去年底“房姐”“房叔”“房妹”等一系列事件的发酵,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官员家庭财产的关注,更有专家学者建议“以房产信息公开作为官员财产公开的突破口”,但众人的呼吁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回应。

 

  在去年6月如期完成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目标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的“扩围”工作,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滞”状态。

 

  有业内人士表示,住房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原因在于利益集团的阻挠,“对于官员财产公示以及住宅信息的公开透明,各地明显缺乏动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对此撰文指出,在房产信息的主动公开方面,应注意切实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并严格坚持权利人同意和“公共利益”原则;在被动公开方面,对于申请公开公民房产信息的“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对于公民向房地产登记机关申请公开政府官员的房产信息,房地产登记机关应当提请有权机关对是否属于“公众人物”进行审查。

------分隔线----------------------------
  • 上一篇:公积金畸高的隐性福利何时休?
  • 下一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房产税改革?
------分隔线----------------------------

相关阅读

·9 月份广东房市持续承压 多地触及年内成交低点   24-11-20
·上半年超五成上市房企亏损 近七成销售额降超 40%   24-11-20
·8 月份广佛等 7 市成交环比降超 20% 5 市同比正增长    24-09-04
·7 月份广东多数城市成交环比回落 12 个楼盘成交超万平   24-09-04
·上半年广东省经营性用地出让金同比降73%   24-07-19
热点内容
  • 龙头房企业绩逆市飘红发出什么信号
  • 业内称楼市“政策底”渐近
  • 人口普查数据隐藏楼市密码
  • 警惕保障房建设“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 不能降不敢降 解读通州楼市的尴尬困局
  • 2012:避风三四线
  • 保障房赶工别落入进度陷阱
  • 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恐加剧地方利益
  • 呼声急 保障房建设为何“水不激鱼不跳
  • 楼市限购与其一味严不如先治乱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