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不当频生短命建筑(2)-中地会
首页 > 中地会观察 >

规划不当频生短命建筑(2)

经济参考报  2011年09月30日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和钢筋。与此形成有趣对比的是,爆破业在中国已然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中包括久联发展、雷鸣科化、南岭民爆、江南化工等多家上市公司。

 

  事实上,在这样的“大拆大建”中,每一座建筑都难以幸免成为“楼脆脆”。中国城市公共事业专家徐宗威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城镇化速度快,社会公众对城市设施的需求变化也很快,一些建筑由于城市建设而被拆除有其客观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空间规划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

 

  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是以20年的期限来进行编制,而经济社会发展是“5年计划”,这就容易造成城市规划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2008年开始施行的《城乡规划法》规定,地方政府还须制定近期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为5年。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事实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一定要以频繁的“拆旧建新”为代价。对于一些年龄不太长的“20世纪建筑遗产”,一些城市也开始注重在城市规划时予以保护,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想象一下,看过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后,坐上观光马车,穿行在类似天津五大道那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每位游客都会被那些漂亮的“小洋楼”所吸引。“大家直观的感觉是,很喜欢那时候的房子。”徐宗威认为,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延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50年前的建筑就算历史建筑,如果要拆除的话,都有非常苛刻的条件。

 

      此外,目前映入公众视野的多是大城市的“短命建筑”现象,而中小城市的问题同样应该引起关注。有分析称,中国较小城市和更靠近西部的地区,建筑活动仍在加速。陆骑麟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小城市的“短命建筑”会相对较多。

 

  提高公众和专家参与度

 

  有统计显示,“短命建筑”中大部分为公共投资项目。很多国家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有明确要求,比如日本规定城市规划方案要先通过“意见听取会”、“说明会”和公开展览内容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见,然后经“都市计划中央审议会”或“都市计划地方审议会”审议。

 

  “中国的建筑规划更多是主管部门直接就定了。”徐宗威说,公共建筑的规划缺乏公众和专家的参与。应该特别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比如成立专家委员会,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包括建筑的规模、选址、体量、风格等方面的意见。

 

  有分析称,要减少短命建筑的出现,遏制拆建的随意性,必须提高建筑规划的透明度,让公众参与决策,“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

 

  今年初,《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公布施行,该条例特别强调保护被征收人利益、强调政府依法征收,确立了公众参与、规范透明的征收程序。条例规定,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这些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科学论证。

 

  一位知名法学教授也曾提出,假如要征用土地都需要决策审慎且付出合理的补偿,有时还必须打旷日持久的诉讼,法院也只是严格依法居中判决,那么政府还能够如此轻松地东一个规划,西一个规划么?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中地会版权所有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和钢筋。与此形成有趣对比的是,爆破业在中国已然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中包括久联发展、雷鸣科化、南岭民爆
/zdh/images/defaultpic.gif
规划不当频生短命建筑(2)-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要闻要点
  • 理事动态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政策发文
  • 专家顾问
  • 领导讲话
  • 历届20强
  • 历届10强
  • 媒体热评
  • 权威观点
  • 高层决策
  • 数据报告
首页 > 中地会观察 > 正文

规划不当频生短命建筑(2)

2011-09-30 | 经济参考报

我要分享 ▼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和钢筋。与此形成有趣对比的是,爆破业在中国已然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中包括久联发展、雷鸣科化、南岭民爆、江南化工等多家上市公司。

 

  事实上,在这样的“大拆大建”中,每一座建筑都难以幸免成为“楼脆脆”。中国城市公共事业专家徐宗威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城镇化速度快,社会公众对城市设施的需求变化也很快,一些建筑由于城市建设而被拆除有其客观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空间规划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

 

  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是以20年的期限来进行编制,而经济社会发展是“5年计划”,这就容易造成城市规划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2008年开始施行的《城乡规划法》规定,地方政府还须制定近期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为5年。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事实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一定要以频繁的“拆旧建新”为代价。对于一些年龄不太长的“20世纪建筑遗产”,一些城市也开始注重在城市规划时予以保护,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想象一下,看过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后,坐上观光马车,穿行在类似天津五大道那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每位游客都会被那些漂亮的“小洋楼”所吸引。“大家直观的感觉是,很喜欢那时候的房子。”徐宗威认为,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延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50年前的建筑就算历史建筑,如果要拆除的话,都有非常苛刻的条件。

 

      此外,目前映入公众视野的多是大城市的“短命建筑”现象,而中小城市的问题同样应该引起关注。有分析称,中国较小城市和更靠近西部的地区,建筑活动仍在加速。陆骑麟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小城市的“短命建筑”会相对较多。

 

  提高公众和专家参与度

 

  有统计显示,“短命建筑”中大部分为公共投资项目。很多国家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有明确要求,比如日本规定城市规划方案要先通过“意见听取会”、“说明会”和公开展览内容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见,然后经“都市计划中央审议会”或“都市计划地方审议会”审议。

 

  “中国的建筑规划更多是主管部门直接就定了。”徐宗威说,公共建筑的规划缺乏公众和专家的参与。应该特别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比如成立专家委员会,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包括建筑的规模、选址、体量、风格等方面的意见。

 

  有分析称,要减少短命建筑的出现,遏制拆建的随意性,必须提高建筑规划的透明度,让公众参与决策,“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

 

  今年初,《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公布施行,该条例特别强调保护被征收人利益、强调政府依法征收,确立了公众参与、规范透明的征收程序。条例规定,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这些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科学论证。

 

  一位知名法学教授也曾提出,假如要征用土地都需要决策审慎且付出合理的补偿,有时还必须打旷日持久的诉讼,法院也只是严格依法居中判决,那么政府还能够如此轻松地东一个规划,西一个规划么?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分隔线----------------------------
  • 上一篇:房产税的用途应该让公众知晓
  • 下一篇:房企资金链风险:狼还有多远?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分隔线----------------------------

相关阅读

·销售放缓 5月份32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同比降4.93%   23-06-15
·“五一”广东住宅销售:广深莞等严峻 惠州云浮等良好   23-05-16
·3月广东主要城市住宅销售向好 广佛成交超百万平   23-05-04
·前2月28家上市房企成功发债 加权平均成本3.27%   23-03-31
·2月市场回暖 40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平均同比增15%   23-03-16
热点内容
  • 龙头房企业绩逆市飘红发出什么信号
  • 业内称楼市“政策底”渐近
  • 人口普查数据隐藏楼市密码
  • 警惕保障房建设“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 不能降不敢降 解读通州楼市的尴尬困局
  • 2012:避风三四线
  • 保障房赶工别落入进度陷阱
  • 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恐加剧地方利益
  • 呼声急 保障房建设为何“水不激鱼不跳
  • 楼市限购与其一味严不如先治乱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