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提速 房地产调控难松-中地会
首页 > 中地会观察 >

保障房建设提速 房地产调控难松

中国证券报  2011年06月09日

 

  以覆盖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测算,保障房存量供给缺口在5500万-6200万套之间,考虑到“十二五”期末中国城市化率将达51.5%,未来五年的新增增量缺口约计500万套。以目前的建设目标与竣工速度核算,未来五年平均每年竣工保障房超过700万套。在市场新增住房中,保障房市场增量占比保持在50%左右,截至“十二五”期末,保障房存量占比将达30%,从而在较大比重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及迁移人口的“住有所居”问题。

 

  推动经济增长效应或在三季度集中释放

 

  “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达4.8万亿元。3600万套保障房在未来五年的资金需求分别为1.37万亿、1.08万亿、0.8万亿、0.79万亿、0.79万亿,五年累计需投入资金4.8万亿,超过金融危机期间4万亿的刺激计划。其中,2011年和2012年为投资高峰期,开工、在建、竣工的保障房均为五年中最高。

 

  从2011年情况看,在建的1220万套保障房,超过1万亿的投资完成额可对冲商品住宅30%的投资下滑。我们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1.05万亿的保障房投资完成额如能完成,那么经济增长能够承受的商品住宅投资下滑幅度超过30%。而30%的下滑幅度意味着五大一线城市投资全部消失,30个大中城市投资下滑超过60%。

 

  在合理的测试假设下,即商品住宅投资同比增长10%、商业地产投资维持2010年增速,那么2011年的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仍可维持在30%左右,仍然是推动上游钢材、水泥及下游家电、装饰材料的重要力量。根据2011年保障房的开工与建设进度,我们认为保障房对冲商品住宅投资下滑及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红利”效应将在三季度集中释放。

 

  2011年1000万套、“十二五”3600万套保障房将成为未来五年最大的福利保障,从而通过保障房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居需求,刺激非居住类消费需求。

 

  具体而言,目前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可分为本地农村人口、本地非农户籍人口、外地农村户籍人口和外地非农户籍人口四类,占比分别为27%、49%、13%和10%。按照这种分类,由于本地非农户籍即城市户籍人口的部分家庭不具备商品房支付能力或者无力进行住房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部分家庭能够顺利进入经济适用房或公租房的保障范围,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为购买商品房而进行的储蓄,从而提高家庭的消费率。外地农村户籍人口主要为农民工,这部分迁移人口通常主要居住在廉价的城中村住宅中,由于基本被隔离在城市生活的范围之外,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只有解决这部分人的城市居住问题,才能真正形成城市的消费群体。

 

  关于保障房消费红利的考察,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围绕住房本身的消费。因为购买或租赁了住房,带来的装修、家居用品、家具、家电购置需求的激发。除了廉租房、公租房有简单装修之外,其他方面依然需要户主自我配置。二是解决住房问题之后,给中低收入者带来的消费潜力释放。从家庭储蓄率的角度看,保障房作为一种低收入家庭的住宅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降低保障房缺失条件而被迫进行的储蓄,从而有助于促进消费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商品房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一些中低收入家庭为进入商品房市场的家庭必须持续积累储蓄,从而至少具备购房首付款,因此,一旦这些家庭进入保障房市场,那么这种被动的储蓄将会减少,消费则会增加。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中地会版权所有
以覆盖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测算,保障房存量供给缺口在5500万-6200万套之间,考虑到十二五期末中国城市化率将达51.5%,未来五年的新增增量缺口约计500万套。以目前的建设目标与竣工速度核算,未来五年平均每年竣工保障房超过700万套。在市场新增住房中,
/zdh/images/defaultpic.gif
保障房建设提速 房地产调控难松-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要闻要点
  • 理事动态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政策发文
  • 专家顾问
  • 领导讲话
  • 历届20强
  • 历届10强
  • 媒体热评
  • 权威观点
  • 高层决策
  • 数据报告
首页 > 中地会观察 > 正文

保障房建设提速 房地产调控难松

2011-06-09 | 中国证券报

我要分享 ▼

 

  以覆盖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测算,保障房存量供给缺口在5500万-6200万套之间,考虑到“十二五”期末中国城市化率将达51.5%,未来五年的新增增量缺口约计500万套。以目前的建设目标与竣工速度核算,未来五年平均每年竣工保障房超过700万套。在市场新增住房中,保障房市场增量占比保持在50%左右,截至“十二五”期末,保障房存量占比将达30%,从而在较大比重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及迁移人口的“住有所居”问题。

 

  推动经济增长效应或在三季度集中释放

 

  “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达4.8万亿元。3600万套保障房在未来五年的资金需求分别为1.37万亿、1.08万亿、0.8万亿、0.79万亿、0.79万亿,五年累计需投入资金4.8万亿,超过金融危机期间4万亿的刺激计划。其中,2011年和2012年为投资高峰期,开工、在建、竣工的保障房均为五年中最高。

 

  从2011年情况看,在建的1220万套保障房,超过1万亿的投资完成额可对冲商品住宅30%的投资下滑。我们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1.05万亿的保障房投资完成额如能完成,那么经济增长能够承受的商品住宅投资下滑幅度超过30%。而30%的下滑幅度意味着五大一线城市投资全部消失,30个大中城市投资下滑超过60%。

 

  在合理的测试假设下,即商品住宅投资同比增长10%、商业地产投资维持2010年增速,那么2011年的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仍可维持在30%左右,仍然是推动上游钢材、水泥及下游家电、装饰材料的重要力量。根据2011年保障房的开工与建设进度,我们认为保障房对冲商品住宅投资下滑及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红利”效应将在三季度集中释放。

 

  2011年1000万套、“十二五”3600万套保障房将成为未来五年最大的福利保障,从而通过保障房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居需求,刺激非居住类消费需求。

 

  具体而言,目前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可分为本地农村人口、本地非农户籍人口、外地农村户籍人口和外地非农户籍人口四类,占比分别为27%、49%、13%和10%。按照这种分类,由于本地非农户籍即城市户籍人口的部分家庭不具备商品房支付能力或者无力进行住房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部分家庭能够顺利进入经济适用房或公租房的保障范围,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为购买商品房而进行的储蓄,从而提高家庭的消费率。外地农村户籍人口主要为农民工,这部分迁移人口通常主要居住在廉价的城中村住宅中,由于基本被隔离在城市生活的范围之外,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只有解决这部分人的城市居住问题,才能真正形成城市的消费群体。

 

  关于保障房消费红利的考察,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围绕住房本身的消费。因为购买或租赁了住房,带来的装修、家居用品、家具、家电购置需求的激发。除了廉租房、公租房有简单装修之外,其他方面依然需要户主自我配置。二是解决住房问题之后,给中低收入者带来的消费潜力释放。从家庭储蓄率的角度看,保障房作为一种低收入家庭的住宅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降低保障房缺失条件而被迫进行的储蓄,从而有助于促进消费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商品房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一些中低收入家庭为进入商品房市场的家庭必须持续积累储蓄,从而至少具备购房首付款,因此,一旦这些家庭进入保障房市场,那么这种被动的储蓄将会减少,消费则会增加。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分隔线----------------------------
  • 上一篇:房地产为何成“炫富”广告的“重灾区”
  • 下一篇:二手房交易平台需兼顾安全效率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分隔线----------------------------

相关阅读

·销售放缓 5月份32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同比降4.93%   23-06-15
·“五一”广东住宅销售:广深莞等严峻 惠州云浮等良好   23-05-16
·3月广东主要城市住宅销售向好 广佛成交超百万平   23-05-04
·前2月28家上市房企成功发债 加权平均成本3.27%   23-03-31
·2月市场回暖 40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平均同比增15%   23-03-16
热点内容
  • 龙头房企业绩逆市飘红发出什么信号
  • 业内称楼市“政策底”渐近
  • 人口普查数据隐藏楼市密码
  • 警惕保障房建设“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 不能降不敢降 解读通州楼市的尴尬困局
  • 2012:避风三四线
  • 保障房赶工别落入进度陷阱
  • 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恐加剧地方利益
  • 呼声急 保障房建设为何“水不激鱼不跳
  • 楼市限购与其一味严不如先治乱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20759号-2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