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均价1.7万元/平方米的居民小区,配套车库车位被炒到70万元,规划停车位“停”无虚席,一半业主停车只能在小区和周边主干道“打游击”。
这是郑州一个小区的残酷现状。据了解,该小区地下车位有520个,地面车位90个,已经全部有主。物业人员透露,现在二、三十万元买不到车位,能停两辆车的子母车位一般在60万元以上。
然而“天价停车位”的报道并不仅仅出现在郑州,广州老城区小北路某楼盘最贵车位已然达到195万元/个。
“不是在排队等车位就是在找车位的路上”成为了城市停车难的真实写照。事实上,与小区停车位如影随形的质疑,还不止于车位价格之高,车位数量的匮乏同样让人费解。在不少城市高层小区中,不仅地面上的停车位数量寥寥,地下停车库车位的数量亦未能实现同步增长。
车位租售价格紧随供需关系
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表示,车位的租售价格跟房价关系有限,但跟附近停车位的稀缺程度紧密相关。因此,市内高档小区的车位和刚需小区的车位价格可能相差无几。车位稀缺的小区,最近几年产权车位价格翻番;车位充裕的小区车位价格则基本稳定。
在严跃进看来,车位的价格对于一个已购房的个体来说,相对承受能力会更好。所以部分房企也会抓住这样一个心理积极涨价。一旦车位不够,那么价格上涨的幅度就会加大。
严跃进建议,后续在增加供应的基础上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实行灵活的停车模式。“业主白天空置出来的停车位可以租赁给周边工作的群体,这样能够缓解部分群体停车的压力,而且防止此类空置的停车位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援引媒体评论员文章,天价停车位更像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病,极致展现了城镇化可能带来的“经济性后果”。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并于其中生存下来。居住小区日益增多,出行半径日益扩大,由此带来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长。
然而此种增长不仅显得孤立,而且是粗放性的。城市管理者们乐于看到城市变大,却忽略精细化的居住条件管理;开发商一心逐利,视业主为获利对象。当正常诗意的居住不被重视,那么停车位的症候就会轻易发作。
住建部推动制定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中国城市停车设施供需失衡、停车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早在8月初,中国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吸引社会资本、推进停车产业化是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解决城市停车压力问题,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9月初发布的《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要求,各地研究制定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刘贺明9月6日在媒体发布会上介绍,《导则》针对私家小客车的停车问题,包括对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城市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位三类停车设施的指导规范。
根据《导则》解释,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是指建筑物依据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所附设的面向建筑物使用者和公共服务的供机动车停放的停车场。
针对目前城市停车设施供需失衡的突出问题,《导则》要求按照“适度满足基本车位、从紧控制出行车位”的原则,研究制定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同时在供需缺口的地区规划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形成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应体系。 |
住建部推动制定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2015-09-07 | 人民网-房产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