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今年投400亿推进170项目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会
中地会 > 楼市动态 >

广州今年投400亿推进170项目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南方都市报  2012年02月15日

 

 

       “三大突破”首推战略性基础设施,十二大工程全面拓展广州交通运输能力

 

       一个城市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承载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推进实现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每一项突破都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今后,广州把自己放在世界先进城市坐标体系中定位,参与竞争和角逐,实力和竞争力就要靠这“三个重大突破”。———市委书记万庆良

 

       上周召开的市委十届二次全会上,新一届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提出要强势推进“三个重大突破”,即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推进战略性主导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取得战略性发展平台取得重大突破。

 

       “三个重大突破”,对于广州意味着什么?广州首推什么?面对突破目标,广州将做怎样的努力?从今天开始,南都推出系列报道,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政府部门解读,为广州下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一个城市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承载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推进实现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每一项突破都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今后,广州把自己放在世界先进城市坐标体系中定位,参与竞争和角逐,实力和竞争力就要靠这‘三个重大突破’”。———在上周刚刚闭幕的广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上,“三个重大突破”被市委书记万庆良寄予厚望。

 

       “三个重大突破是”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可以说,“三个重大突破”已经成为广州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抓手,广州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决心建立起相关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完善政策体系,并将制定相关考评体系,建立市领导对口督导和部门、区专项督办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市级部门考评、各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大突破”首推战略性基础设施

 

       “三个重大突破”,将如何发力?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突破首推战略性基础设施。

 

       根据《广州市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广州将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功能为目标,集中力量推进国际化空港、海港、陆路交通、信息主枢纽和能源保障、环境保护、文化设施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还指出,战略性基础设施对提升城市承载力有重要作用,将显著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方案》提出了广州十二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其中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广州的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将锁定“海陆空”,全面拓展广州的交通运输能力。

 

       广州市长陈建华在市委全会上指出,交通顺畅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强化公交优先战略,今年要重点推进机场扩建、铁路、港口设施、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交通等八大类总投资约400亿元的170个项目的建设。

 

       据介绍,广州今年要加快地铁六号线、八号线、九号线、广佛线广州段建设,力争开工建设14号线、21号线和知识城线。实施交通疏堵工程,改善同德围、金沙洲等重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开展27个交通拥堵点的治理。启动珠江新城、白云新城文化广场等5个公交站场和50公里公交专用道建设,着力提升中心城区交通运行效率。

 

       项目建设摒弃单一财政投入思路

 

       为了加快上述项目的建设,《方案》提出要加强项目策划。项目策划深度基本达到项目建议书要求,并完善项目资金平衡方案,经充分论证后每半年将本区域、本行业的新策划项目报市发展改革委审核。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关键的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如果没有资金做支撑,将很难实现重点项目的突破推进。

 

       对此,《方案》特别提出要拓宽融资渠道,摒弃单纯依赖财政投入的固有思路,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在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策划阶段,结合项目特点,研究提出科学的项目投融资方案,充分考虑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展长期合作,探索利用B T、B O T、PPP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稳步拓展股票上市、企业债券、中期票据、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方式,合理利用银行贷款、权益信托等间接融资手段,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专家解读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

 

       基础设施提升广州辐射带动能力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分析指出,“三个重大突破”是广州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广州新一轮发展的总体设想,通过“三个重大突破”特别是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极大提升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以及辐射带动作用。

 

       “新型城市化道路不能仅仅盯着经济总量,还要跳出广州的视角考虑,基础设施一定要站在珠三角一体化来考虑。”彭澎指出,广州的人口承载能力上限是1500万,但目前公安部门统计的实际管理人口已经接近这个上限,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无疑将进一步集聚人口,所以要发展卫星城,把城市格局拉开,通过南沙、萝岗知识城等建设推动卫星城格局的形成。彭澎还建议,在建设基础设施的硬件同时,还应注意提升这些设施的管理水平。

 

       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彭澎指出,原来城市建设普遍过于依赖融资平台和土地出让金,融资平台的债务高企已经引起注意。他建议广州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可以将基础设施工程向社会招标,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同时做好未来运营安排。

 

       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

 

       基础设施建设更需制度创新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分析指出,广州亚运会以后进入了“后亚运,后汽车,后房地产时代”,原来支撑广州发展的这三股能量基本释放完了,汽车工业经过十年左右快速增长期后,也面临着拐点。在这样一个关节点上需要新的思路来支撑广州的发展,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个重大突破”,是很明智的,也是很重要的战略选择。

 

       丁力认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的硬件建设,涵盖交通,能源,信息,环保等领域,他同时强调制度领域的建设更重要,“制度创新可能是广州下一轮实现新一轮增长和繁荣的前提条件。”丁力指出,在经济发展当中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又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比如融资平台就是政府在参与市场竞争,“政府的任务是要把市场环境建设好,不能都把有限的财政资源搞经营性投资。”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丁力以地铁为例分析道,“地铁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如果单单靠客运是无法收回投资的,这笔投入谁来埋单,如果不计这个成本,当然是建得越多越好,但蛋糕就这么大,搞地铁把财政一大部分拿走了,广州的公共服务势必受到拖累,地铁建不建,按什么标准建,还是要多听听老百姓意见。”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三大突破首推战略性基础设施,十二大工程全面拓展广州交通运输能力 一个城市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承载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推进实现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每一项突破都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今后
/zdh/images/defaultpic.gif
广州今年投400亿推进170项目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楼市动态 > 正文

广州今年投400亿推进170项目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2012-02-15 | 南方都市报

我要分享 ▼

 

 

       “三大突破”首推战略性基础设施,十二大工程全面拓展广州交通运输能力

 

       一个城市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承载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推进实现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每一项突破都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今后,广州把自己放在世界先进城市坐标体系中定位,参与竞争和角逐,实力和竞争力就要靠这“三个重大突破”。———市委书记万庆良

 

       上周召开的市委十届二次全会上,新一届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提出要强势推进“三个重大突破”,即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推进战略性主导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取得战略性发展平台取得重大突破。

 

       “三个重大突破”,对于广州意味着什么?广州首推什么?面对突破目标,广州将做怎样的努力?从今天开始,南都推出系列报道,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政府部门解读,为广州下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一个城市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承载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推进实现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每一项突破都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今后,广州把自己放在世界先进城市坐标体系中定位,参与竞争和角逐,实力和竞争力就要靠这‘三个重大突破’”。———在上周刚刚闭幕的广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上,“三个重大突破”被市委书记万庆良寄予厚望。

 

       “三个重大突破是”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可以说,“三个重大突破”已经成为广州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抓手,广州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决心建立起相关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完善政策体系,并将制定相关考评体系,建立市领导对口督导和部门、区专项督办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市级部门考评、各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大突破”首推战略性基础设施

 

       “三个重大突破”,将如何发力?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突破首推战略性基础设施。

 

       根据《广州市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广州将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功能为目标,集中力量推进国际化空港、海港、陆路交通、信息主枢纽和能源保障、环境保护、文化设施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还指出,战略性基础设施对提升城市承载力有重要作用,将显著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方案》提出了广州十二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其中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广州的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将锁定“海陆空”,全面拓展广州的交通运输能力。

 

       广州市长陈建华在市委全会上指出,交通顺畅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强化公交优先战略,今年要重点推进机场扩建、铁路、港口设施、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交通等八大类总投资约400亿元的170个项目的建设。

 

       据介绍,广州今年要加快地铁六号线、八号线、九号线、广佛线广州段建设,力争开工建设14号线、21号线和知识城线。实施交通疏堵工程,改善同德围、金沙洲等重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开展27个交通拥堵点的治理。启动珠江新城、白云新城文化广场等5个公交站场和50公里公交专用道建设,着力提升中心城区交通运行效率。

 

       项目建设摒弃单一财政投入思路

 

       为了加快上述项目的建设,《方案》提出要加强项目策划。项目策划深度基本达到项目建议书要求,并完善项目资金平衡方案,经充分论证后每半年将本区域、本行业的新策划项目报市发展改革委审核。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关键的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如果没有资金做支撑,将很难实现重点项目的突破推进。

 

       对此,《方案》特别提出要拓宽融资渠道,摒弃单纯依赖财政投入的固有思路,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在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策划阶段,结合项目特点,研究提出科学的项目投融资方案,充分考虑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展长期合作,探索利用B T、B O T、PPP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稳步拓展股票上市、企业债券、中期票据、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方式,合理利用银行贷款、权益信托等间接融资手段,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专家解读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

 

       基础设施提升广州辐射带动能力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分析指出,“三个重大突破”是广州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广州新一轮发展的总体设想,通过“三个重大突破”特别是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极大提升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以及辐射带动作用。

 

       “新型城市化道路不能仅仅盯着经济总量,还要跳出广州的视角考虑,基础设施一定要站在珠三角一体化来考虑。”彭澎指出,广州的人口承载能力上限是1500万,但目前公安部门统计的实际管理人口已经接近这个上限,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无疑将进一步集聚人口,所以要发展卫星城,把城市格局拉开,通过南沙、萝岗知识城等建设推动卫星城格局的形成。彭澎还建议,在建设基础设施的硬件同时,还应注意提升这些设施的管理水平。

 

       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彭澎指出,原来城市建设普遍过于依赖融资平台和土地出让金,融资平台的债务高企已经引起注意。他建议广州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可以将基础设施工程向社会招标,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同时做好未来运营安排。

 

       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

 

       基础设施建设更需制度创新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分析指出,广州亚运会以后进入了“后亚运,后汽车,后房地产时代”,原来支撑广州发展的这三股能量基本释放完了,汽车工业经过十年左右快速增长期后,也面临着拐点。在这样一个关节点上需要新的思路来支撑广州的发展,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个重大突破”,是很明智的,也是很重要的战略选择。

 

       丁力认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的硬件建设,涵盖交通,能源,信息,环保等领域,他同时强调制度领域的建设更重要,“制度创新可能是广州下一轮实现新一轮增长和繁荣的前提条件。”丁力指出,在经济发展当中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又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比如融资平台就是政府在参与市场竞争,“政府的任务是要把市场环境建设好,不能都把有限的财政资源搞经营性投资。”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丁力以地铁为例分析道,“地铁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如果单单靠客运是无法收回投资的,这笔投入谁来埋单,如果不计这个成本,当然是建得越多越好,但蛋糕就这么大,搞地铁把财政一大部分拿走了,广州的公共服务势必受到拖累,地铁建不建,按什么标准建,还是要多听听老百姓意见。”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分隔线----------------------------
  • 上一篇:北京局部房价重回2010年 楼市悲观预期加重
  • 下一篇:广州楼市:开发商或下月降价 今年首波降价潮将到
------分隔线----------------------------

相关阅读

·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24-02-01
·深圳官宣一季度入市计划!19新盘超万套住宅   24-02-01
·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广州   24-02-01
·新房成交套数超深莞两城总和,谁还在买惠州房子?   24-02-01
·北京去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122.6万平,同比增7.9%   24-02-01
热点内容
  • 河北香河普通商品房限价每平方米7500元
  • 北京配建保障房期待配建租售政策
  • 上海二手房中小户型售价仍上涨
  • 重庆新房成交量持续下挫 市场存量在加
  • 美国房市恐陷入恶性循环
  • 5月南京房价涨幅跌至最低 专家称房价仍
  • 顺德最大规模限价房美的广夏花园或售45
  • 五一抢购潮背后:一线城市回暖无期
  • 上海再现高价房:单价24万元
  • 广州天河广氮花园经适房将于今年12月份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