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信托引爆行业兑付危机地产信托或迎大洗牌-中地会
中地会 > 中地会观察 >

新华信托引爆行业兑付危机地产信托或迎大洗牌

时代周报  2014年01月20日

 

      中融信托的李帅(化名)这几天非常忙,因为这几天,他负责的一个信托项目正在对外发行。2年期,对外宣传的年化收益率11.7%,不过投资门槛也不低,起购门槛为300万元。

 

      就在李帅忙于筹资的同时,2014年初始,房地产信托行业再次引起人们关注的,却是上海高远置业一单8.5亿元的信托项目或无法兑付的传闻。

 

      虽然该项目信托发行方对外肯定地表示,将严格履行合同进行兑付。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动辄上百万元的投资额,一旦出现风险,或许只能面临无法兑付的现实。

 

      在一遍一遍地给潜在投资者解释公司完善的风控体系之后,李帅感觉嘴巴都说干了。“很多人手上有闲钱,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懂,所以解释起来就比较费劲。”

 

      而事实上,关于房地产信托面临集中兑付风险的传闻已经开始在业内出现。经过多年的疯狂式发展,2012、2013年已经迎来房地产信托兑付的高峰。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一年到期兑付的房地产信托金额就高达2800多亿元。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整个地产信托业所能承受的范畴。从2012年初至今,已有约15款房地产信托项目因流动性等问题暴露兑付风险,占全部暴露风险的信托项目的逾七成。

 

      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的稳定与安全性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对于房地产信托发行方而言,疯狂膨胀之后,在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的当下,如何控制风险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专家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信资本项目更多地会从省会城市入手,而且尽量选择区域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规避地产信托的风险。但是他认为危中有机,地产金融行业会迅速的两极分化,部分有品牌有能力的基金管理人会迅速崛起。

 

      15款地产信托暴露兑付风险

 

      随着前两年飞速发展的房地产项目的陆续到期,房地产信托在2013年迎来了大规模兑付。2013年是房地产信托的集中兑付期,引发市场对于房地产信托兑付风险的关注,相关风险时有暴露。

 

      数据显示,自2002年12月25日外贸信托发行第一款房地产信托以来,68家信托公司共发行2531款房地产信托产品。而疯狂爆发之后,从2012年开始,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迅速增加,进入兑付密集期,兑付问题就成为了各家信托机构必须面临的难题。

 

      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集合资金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分别是544亿元、1573亿元、1974亿元。另据中金公司统计,2013年预计到期房地产信托规模为2816亿元,本息合计总还款额约为3100亿元。

 

      目前,虽然信托公司对产品有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但近几年信托大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信托,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出信托能够刚性兑付的能力。全行业2356亿元权益承载了4.9万亿的融资类信托,兜底或已力不从心。

 

      根据某第三方研究机构的数据统计,从2012年初至今,已有约15款房地产信托项目因流动性等问题暴露兑付风险,占全部暴露风险的信托项目的逾七成,其中有不到半数的房地产信托通过公开诉讼的司法途径争取权益,且大多数发生在刚过去的2013年。

 

      大部分地产信托投资项目均是由于融资方受到前期限购、限价和限贷等调控措施影响,项目租售严重低于预期造成回款困难;同时在调控环境下,银行借贷、资本市场融资等筹资渠道都会受阻。各种因素叠加导致融资方违约风险,从而信托出现兑付风险。

 

      风险控制成首要问题

 

      “对于房地产信托行业而言,风险控制一直都是首要要求,尤其是像近两年的集中兑付期到来。”新华信托营销管理中心某负责人表示,信托机构必须具备经受某个或者几个项目风险资金冲击的实力,否则很难长久地生存。

 

      而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对三线、四线城市房价不确定性的担忧,很多信托公司开始在2013年刻意规避三四线城市的地产项目。德信资本就表示更多地选择一二线城市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

 

      不过对于目前各家信托机构所提到的风控体系,有业内人士表示并不是很可靠。“资产抵押或者控股股东连带担保的方式,看似很安全,但也不能排除控制人出现利用同一固定资产多次担保的情况。”克尔瑞研究中心总监薛建雄表示,如果地产企业通过同一幅地块进行了多次抵押,那么出现兑付难题之后,即使进入拍卖流程,首先满足的也是银行等机构的兑付诉求,“对于普通投资者和小型投资机构而言,那就要面临资产损失了。”

 

      “关键要看融资对手,如果是大型房企,安全性就比较高,但如果是二、三线的中小房企,兑付风险就比较大。”有业内人士表示。有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2011年,房地产信托的主要交易对象都是一、二级的开发资质。其中一级资质约占35%,二级资质23%,三级资质占7.46%,没有准确资质信息的占24.81%,另外保障房是9.7%。

 

      一般来说,资质较高(如一、二级)的大型开发商融资能力也较强,出现现金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而小型开发商或者单体项目的风险较大。

 

      地产基金门槛慢慢抬高

 

      有分析认为,就整个行业来说,在经历过一段“野蛮生长”后,面临着整顿和转型的外界压力。面对未来“发新品兑旧账”的路径被卡的形势下,那些实力不济的中小房地产信托公司刚性兑付很难坚守。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房地产基金整体退出回报率有所回落,略逊色于2012年的退出回报率。而回报率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股权类退出案例减少,因此高收益退出回报案例减少,而大多数债权型房地产基金的收益率介于10%-15%之间。

 

      从整体来看,2013年,行业格局出现进一步分化的迹象,最为明显的变化在于从住宅主题向综合体概念发展,从债权形式向股债结合和股权投资方式发展,涌现出一批口碑不俗的机构如高和资本、鼎信长城等。但总体上,无论是行业整体还是单个管理机构,管理资金量和投资管理能力都较为薄弱,缺乏成熟的机构和成熟的市场。

 

      专家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房地产基金行业最近两年发展非常迅速,各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不可避免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过去一年也爆出了不少有限合伙类产品的兑付危机。因此在他看来,2014年会有更多的负面新闻出现,行业不可避免地会有较大规模的洗牌。

 

      不过专家同时也表示,危中有机,行业会迅速两极分化,部分有品牌有能力的基金管理人会迅速崛起,地产金融行业的洗牌和格局确立会比想象中快。目前,国内也已经出现了一批有品牌知名度的管理人,行业格局开始慢慢划分,门槛也慢慢提高了,“我认为以后回头来看,今年应该是房地产基金的‘品牌年’。”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中融信托的李帅(化名)这几天非常忙,因为这几天,他负责的一个信托项目正在对外发行。2年期,对外宣传的年化收益率11.7%,不过投资门槛也不低,起购门槛为300万元。 就在李帅忙于筹资的同时,2014年初始,房地产信托行业再次引起人们关注的,却是上海高远
/zdh/images/defaultpic.gif
新华信托引爆行业兑付危机地产信托或迎大洗牌-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中地会观察 > 正文

新华信托引爆行业兑付危机地产信托或迎大洗牌

2014-01-20 | 时代周报

我要分享 ▼

 

      中融信托的李帅(化名)这几天非常忙,因为这几天,他负责的一个信托项目正在对外发行。2年期,对外宣传的年化收益率11.7%,不过投资门槛也不低,起购门槛为300万元。

 

      就在李帅忙于筹资的同时,2014年初始,房地产信托行业再次引起人们关注的,却是上海高远置业一单8.5亿元的信托项目或无法兑付的传闻。

 

      虽然该项目信托发行方对外肯定地表示,将严格履行合同进行兑付。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动辄上百万元的投资额,一旦出现风险,或许只能面临无法兑付的现实。

 

      在一遍一遍地给潜在投资者解释公司完善的风控体系之后,李帅感觉嘴巴都说干了。“很多人手上有闲钱,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懂,所以解释起来就比较费劲。”

 

      而事实上,关于房地产信托面临集中兑付风险的传闻已经开始在业内出现。经过多年的疯狂式发展,2012、2013年已经迎来房地产信托兑付的高峰。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一年到期兑付的房地产信托金额就高达2800多亿元。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整个地产信托业所能承受的范畴。从2012年初至今,已有约15款房地产信托项目因流动性等问题暴露兑付风险,占全部暴露风险的信托项目的逾七成。

 

      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的稳定与安全性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对于房地产信托发行方而言,疯狂膨胀之后,在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的当下,如何控制风险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专家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信资本项目更多地会从省会城市入手,而且尽量选择区域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规避地产信托的风险。但是他认为危中有机,地产金融行业会迅速的两极分化,部分有品牌有能力的基金管理人会迅速崛起。

 

      15款地产信托暴露兑付风险

 

      随着前两年飞速发展的房地产项目的陆续到期,房地产信托在2013年迎来了大规模兑付。2013年是房地产信托的集中兑付期,引发市场对于房地产信托兑付风险的关注,相关风险时有暴露。

 

      数据显示,自2002年12月25日外贸信托发行第一款房地产信托以来,68家信托公司共发行2531款房地产信托产品。而疯狂爆发之后,从2012年开始,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迅速增加,进入兑付密集期,兑付问题就成为了各家信托机构必须面临的难题。

 

      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集合资金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分别是544亿元、1573亿元、1974亿元。另据中金公司统计,2013年预计到期房地产信托规模为2816亿元,本息合计总还款额约为3100亿元。

 

      目前,虽然信托公司对产品有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但近几年信托大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信托,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出信托能够刚性兑付的能力。全行业2356亿元权益承载了4.9万亿的融资类信托,兜底或已力不从心。

 

      根据某第三方研究机构的数据统计,从2012年初至今,已有约15款房地产信托项目因流动性等问题暴露兑付风险,占全部暴露风险的信托项目的逾七成,其中有不到半数的房地产信托通过公开诉讼的司法途径争取权益,且大多数发生在刚过去的2013年。

 

      大部分地产信托投资项目均是由于融资方受到前期限购、限价和限贷等调控措施影响,项目租售严重低于预期造成回款困难;同时在调控环境下,银行借贷、资本市场融资等筹资渠道都会受阻。各种因素叠加导致融资方违约风险,从而信托出现兑付风险。

 

      风险控制成首要问题

 

      “对于房地产信托行业而言,风险控制一直都是首要要求,尤其是像近两年的集中兑付期到来。”新华信托营销管理中心某负责人表示,信托机构必须具备经受某个或者几个项目风险资金冲击的实力,否则很难长久地生存。

 

      而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对三线、四线城市房价不确定性的担忧,很多信托公司开始在2013年刻意规避三四线城市的地产项目。德信资本就表示更多地选择一二线城市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

 

      不过对于目前各家信托机构所提到的风控体系,有业内人士表示并不是很可靠。“资产抵押或者控股股东连带担保的方式,看似很安全,但也不能排除控制人出现利用同一固定资产多次担保的情况。”克尔瑞研究中心总监薛建雄表示,如果地产企业通过同一幅地块进行了多次抵押,那么出现兑付难题之后,即使进入拍卖流程,首先满足的也是银行等机构的兑付诉求,“对于普通投资者和小型投资机构而言,那就要面临资产损失了。”

 

      “关键要看融资对手,如果是大型房企,安全性就比较高,但如果是二、三线的中小房企,兑付风险就比较大。”有业内人士表示。有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2011年,房地产信托的主要交易对象都是一、二级的开发资质。其中一级资质约占35%,二级资质23%,三级资质占7.46%,没有准确资质信息的占24.81%,另外保障房是9.7%。

 

      一般来说,资质较高(如一、二级)的大型开发商融资能力也较强,出现现金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而小型开发商或者单体项目的风险较大。

 

      地产基金门槛慢慢抬高

 

      有分析认为,就整个行业来说,在经历过一段“野蛮生长”后,面临着整顿和转型的外界压力。面对未来“发新品兑旧账”的路径被卡的形势下,那些实力不济的中小房地产信托公司刚性兑付很难坚守。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房地产基金整体退出回报率有所回落,略逊色于2012年的退出回报率。而回报率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股权类退出案例减少,因此高收益退出回报案例减少,而大多数债权型房地产基金的收益率介于10%-15%之间。

 

      从整体来看,2013年,行业格局出现进一步分化的迹象,最为明显的变化在于从住宅主题向综合体概念发展,从债权形式向股债结合和股权投资方式发展,涌现出一批口碑不俗的机构如高和资本、鼎信长城等。但总体上,无论是行业整体还是单个管理机构,管理资金量和投资管理能力都较为薄弱,缺乏成熟的机构和成熟的市场。

 

      专家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房地产基金行业最近两年发展非常迅速,各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不可避免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过去一年也爆出了不少有限合伙类产品的兑付危机。因此在他看来,2014年会有更多的负面新闻出现,行业不可避免地会有较大规模的洗牌。

 

      不过专家同时也表示,危中有机,行业会迅速两极分化,部分有品牌有能力的基金管理人会迅速崛起,地产金融行业的洗牌和格局确立会比想象中快。目前,国内也已经出现了一批有品牌知名度的管理人,行业格局开始慢慢划分,门槛也慢慢提高了,“我认为以后回头来看,今年应该是房地产基金的‘品牌年’。”

 

------分隔线----------------------------
  • 上一篇:李嘉诚家族5个月内出售价值逾200亿内地物业
  • 下一篇:中国地产代理业剧变世联行大转身
------分隔线----------------------------

相关阅读

·9 月份广东房市持续承压 多地触及年内成交低点   24-11-20
·上半年超五成上市房企亏损 近七成销售额降超 40%   24-11-20
·8 月份广佛等 7 市成交环比降超 20% 5 市同比正增长    24-09-04
·7 月份广东多数城市成交环比回落 12 个楼盘成交超万平   24-09-04
·上半年广东省经营性用地出让金同比降73%   24-07-19
热点内容
  • 龙头房企业绩逆市飘红发出什么信号
  • 业内称楼市“政策底”渐近
  • 人口普查数据隐藏楼市密码
  • 警惕保障房建设“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 不能降不敢降 解读通州楼市的尴尬困局
  • 2012:避风三四线
  • 保障房赶工别落入进度陷阱
  • 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恐加剧地方利益
  • 呼声急 保障房建设为何“水不激鱼不跳
  • 楼市限购与其一味严不如先治乱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