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成经济增长引擎 就业本地化是城镇化核心-中地会
中地会 > 中地会观察 >

城镇化成经济增长引擎 就业本地化是城镇化核心

华商报  2013年02月04日

 

      城镇化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决策层近期在多种场合阐释了城镇化的战略思想。

 

  显然,未来十年的城镇化,绝不会是像过往十年的城市化那样,纯粹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爆发。而食品危机、高房价、户籍障碍、农民边缘化等问题,让民众的幸福程度并未能随着城市化率

 

  的提高显著改善。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所言,“我们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要做到产城融合,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化”,与此同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镇化的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

 

  基于此,下一个十年的城镇化历程,着力点自然是如何将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农民市民化,重点并不在于当地盖了多少房子,重在房价合理——高房价只会击垮农民进城的信心;不在于赶农民上楼,而在于农民能够在本地就业——“安居”的同时,“乐业”才更为关键。就业本地化,是新城镇化核心中的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城镇化”。

 

  长期以来,像中国这样,有两三亿人长期不是在居住点附近就业,而是在全国地域范围内大规模的流动,着实是举世罕见。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只能制造虚假的城镇化——“人为造城”现象,只怕会十分严重。而且远离居住地的就业模式,对于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一方面企业发展时常遭遇“民工荒”的困境,公正合理的劳资关系难以建立,人力资本的积累更是艰难;而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常年在外,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成为极度棘手的问题。试想,从小学到高中,每年几乎没有超过一个月的大段时间,接受父母的耳濡目染,加上乡村教育发展落后,这些孩子多数在成年后,基本素质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这些农村孩子,则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的主力军。

 

  同时,目前的经济结构成为城乡经济分割、贫富悬殊加大的直接原因。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和企业之间,都没有签订合同(虽然新劳动合同法已经实施),这种“非契约化”就业,注定了农民的利益难以有保障,而且薪资增速很慢,同时农民进城打工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土地收益补偿,农民不得不放弃土地。这也使得农民被迫地,不得不选择以农村为真正的家业,他们多是希望最后能够回归农村作为归宿。

 

  于是,“定居农村、城市打工”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这几大因素,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严重阻碍着农民变成市民。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通过产业转移的路径,来实现农村就业本地化的问题。大的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要坚决地打通农民进入城市的管道,使农民从农村中能出得去,在城镇中能住得下,就近有安定的工作,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及过去十年房地产这一引擎,在新城镇化过程中,只能扮演“配合”的角色,切不可重蹈覆辙,让房地产喧宾夺主。可以想象的一幅图景是,城镇化全面启动,全国各地必然会掀起一波房地产热潮,这本无可厚非,但最大的风险在于房地产建设的失控,而罔顾当地真实需求。

 

  目前,中国很多二三线、三四线城市,以及很多的小县城、乡镇,房子空置率已经很高,这些地方的房地产泡沫本已经很大。但是在土地财政刺激之下,借新十年的城镇化战略,地方政府定然会继续死抱房地产主业不放,而不会实实在在地建立起来符合当地特色产业。没有实业的复兴,没有当地企业家精神的重振,农民就业本地化就不可能实现。

 

  任何一项涉及到制度的改革,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必然性地触动利益集团,席卷一线城市到小乡村的城镇化建设更是如此。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城镇化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决策层近期在多种场合阐释了城镇化的战略思想。 显然,未来十年的城镇化,绝不会是像过往十年的城市化那样,纯粹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爆发。而食品危机、高房价、户籍障碍、农民边缘化等问题,让民众的幸福程度并未
/zdh/images/defaultpic.gif
城镇化成经济增长引擎 就业本地化是城镇化核心-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中地会观察 > 正文

城镇化成经济增长引擎 就业本地化是城镇化核心

2013-02-04 | 华商报

我要分享 ▼

 

      城镇化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决策层近期在多种场合阐释了城镇化的战略思想。

 

  显然,未来十年的城镇化,绝不会是像过往十年的城市化那样,纯粹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爆发。而食品危机、高房价、户籍障碍、农民边缘化等问题,让民众的幸福程度并未能随着城市化率

 

  的提高显著改善。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所言,“我们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要做到产城融合,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化”,与此同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镇化的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

 

  基于此,下一个十年的城镇化历程,着力点自然是如何将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农民市民化,重点并不在于当地盖了多少房子,重在房价合理——高房价只会击垮农民进城的信心;不在于赶农民上楼,而在于农民能够在本地就业——“安居”的同时,“乐业”才更为关键。就业本地化,是新城镇化核心中的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城镇化”。

 

  长期以来,像中国这样,有两三亿人长期不是在居住点附近就业,而是在全国地域范围内大规模的流动,着实是举世罕见。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只能制造虚假的城镇化——“人为造城”现象,只怕会十分严重。而且远离居住地的就业模式,对于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一方面企业发展时常遭遇“民工荒”的困境,公正合理的劳资关系难以建立,人力资本的积累更是艰难;而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常年在外,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成为极度棘手的问题。试想,从小学到高中,每年几乎没有超过一个月的大段时间,接受父母的耳濡目染,加上乡村教育发展落后,这些孩子多数在成年后,基本素质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这些农村孩子,则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的主力军。

 

  同时,目前的经济结构成为城乡经济分割、贫富悬殊加大的直接原因。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和企业之间,都没有签订合同(虽然新劳动合同法已经实施),这种“非契约化”就业,注定了农民的利益难以有保障,而且薪资增速很慢,同时农民进城打工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土地收益补偿,农民不得不放弃土地。这也使得农民被迫地,不得不选择以农村为真正的家业,他们多是希望最后能够回归农村作为归宿。

 

  于是,“定居农村、城市打工”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这几大因素,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严重阻碍着农民变成市民。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通过产业转移的路径,来实现农村就业本地化的问题。大的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要坚决地打通农民进入城市的管道,使农民从农村中能出得去,在城镇中能住得下,就近有安定的工作,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及过去十年房地产这一引擎,在新城镇化过程中,只能扮演“配合”的角色,切不可重蹈覆辙,让房地产喧宾夺主。可以想象的一幅图景是,城镇化全面启动,全国各地必然会掀起一波房地产热潮,这本无可厚非,但最大的风险在于房地产建设的失控,而罔顾当地真实需求。

 

  目前,中国很多二三线、三四线城市,以及很多的小县城、乡镇,房子空置率已经很高,这些地方的房地产泡沫本已经很大。但是在土地财政刺激之下,借新十年的城镇化战略,地方政府定然会继续死抱房地产主业不放,而不会实实在在地建立起来符合当地特色产业。没有实业的复兴,没有当地企业家精神的重振,农民就业本地化就不可能实现。

 

  任何一项涉及到制度的改革,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必然性地触动利益集团,席卷一线城市到小乡村的城镇化建设更是如此。

 

------分隔线----------------------------
  • 上一篇:房地产渐成国企间游戏楼市下半场规则生变
  • 下一篇:周转率0.14 华侨城359亿存货占总资产一半
------分隔线----------------------------

相关阅读

·9 月份广东房市持续承压 多地触及年内成交低点   24-11-20
·上半年超五成上市房企亏损 近七成销售额降超 40%   24-11-20
·8 月份广佛等 7 市成交环比降超 20% 5 市同比正增长    24-09-04
·7 月份广东多数城市成交环比回落 12 个楼盘成交超万平   24-09-04
·上半年广东省经营性用地出让金同比降73%   24-07-19
热点内容
  • 龙头房企业绩逆市飘红发出什么信号
  • 业内称楼市“政策底”渐近
  • 人口普查数据隐藏楼市密码
  • 警惕保障房建设“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 不能降不敢降 解读通州楼市的尴尬困局
  • 2012:避风三四线
  • 保障房赶工别落入进度陷阱
  • 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恐加剧地方利益
  • 呼声急 保障房建设为何“水不激鱼不跳
  • 楼市限购与其一味严不如先治乱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