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土地财政痼疾必须深化财税改革-中地会
中地会 > 中地会观察 >

打破土地财政痼疾必须深化财税改革

南方都市报  2012年09月05日

 

 

      看到房地产市场回暖和土地市场复苏,一线城市地方政府开始迫不及待地“抢收土地财政”。8月27日下午,杭州市国土局一次性推出7宗土地,最终成交价合计54.38亿元;8月25日温州市召开房地产投资推介会,集中推出52宗地块共3220亩净地。此次推介的土地相当于过去几年温州市出让土地的总和。8月27日,北京推出11宗土地,9宗为住宅用地,预计可收获土地出让金70亿元以上。

 

      有人称地方政府的这一举动为重新走上了卖地的老路。这一说法或许不太确切,因为地方政府从未离开过这条老路,还一直努力地在这条路上走着,只是今年上半年都走得不太顺畅而已。受到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作为上游的土地市场也随之遇冷,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1-7月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3490亿元,同比下降27.1%。但地方政府从未放弃过土地财政,前赴后继地对限购的底线进行试探,以求托住楼市为土地财政护航。下半年以来,全国已有33个城市出台变相放宽限购的楼市“微调”政策,近日浙江义乌更被传悄然取消限购已7个月。

 

      地方政府如此卖力,全因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太强,据全国人大财经委一位官员日前透露,土地转让收入占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的70%以上。而根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管清友的研究,2010年土地收入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达到最高点74.14%,这一比例较20年前涨了超过300倍。土地出让收入虽然名义上纳入了预算,但实际上仍是由地方政府设财政专户自行管理,没有通过预算进行统筹安排,这样的分割管理极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用高价卖地的钱随意投资换政绩是各地的普遍做法。因此,即使土地财政饱受诟病,地方政府仍对其趋之若鹜。

 

      况且,今年经济状况堪忧,财政收入增幅大为减少,上半年近四成地方政府未完成全年一半的财收任务。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今年1-7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1.6%,增幅同比下降18.9个百分点。同时,决策层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于是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投资计划,7月以来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已达约7万亿元,按照目前的情况判断,本轮投资依然由政府主导,但对于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而言,拿出这么大一笔钱并不容易。财政吃紧又要大量支出,地方政府无法自主发市政债,银行现时对贷款又卡得紧,土地财政成为了最终的“希望”。而且,地方政府背着10.7万亿地方债,今年是集中还款期,而地方政府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还债来源的占了债务的37.9%,依靠土地赚钱的动力就更强了。

 

 

      恰在此时,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自今年3月以来,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持续上升,红五月、红六月接连出现,连本应是淡季的7月亦一片红火,截至8月25日主要城市商品房签约再创新高,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量增速达二线城市的6倍。在房地产的带动下,土地市场也频现暖意,拿地速度加快,一度消失的“地王”也重出江湖,高溢价地频繁出现。地方政府看到土地市场的春天终于来了,自然会抓住机会加紧推地。国土部亦在27日表示,下半年将敦促地方加快住宅用地土地供应的步伐,9月份或将迎来全国土地成交高峰。

 

      一度沉寂的土地财政就这样卷土重来了,即使众所周知它有万般不好却依旧阻止不了,因为在当前状态下这是必然的结果。打破土地财政的痼疾,学界普遍认同的做法是,深化财税改革,重塑中央与地方的财事权,同时取消财政专户将土地出让收入纳入预算监管,并在有破产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方能令其量入为出。然而,《预算法》二审稿保留了财政专户,且推翻了一审稿中允许地方有限度自主发债的条文。谁能阻止土地财政?或许只能期待新一届人大对《预算法》的三审会带来惊喜。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看到房地产市场回暖和土地市场复苏,一线城市地方政府开始迫不及待地抢收土地财政。8月27日下午,杭州市国土局一次性推出7宗土地,最终成交价合计54.38亿元;8月25日温州市召开房地产投资推介会,集中推出52宗地块共3220亩净地。此次推介的土地相当于过去几
/zdh/images/defaultpic.gif
打破土地财政痼疾必须深化财税改革-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中地会观察 > 正文

打破土地财政痼疾必须深化财税改革

2012-09-05 | 南方都市报

我要分享 ▼

 

 

      看到房地产市场回暖和土地市场复苏,一线城市地方政府开始迫不及待地“抢收土地财政”。8月27日下午,杭州市国土局一次性推出7宗土地,最终成交价合计54.38亿元;8月25日温州市召开房地产投资推介会,集中推出52宗地块共3220亩净地。此次推介的土地相当于过去几年温州市出让土地的总和。8月27日,北京推出11宗土地,9宗为住宅用地,预计可收获土地出让金70亿元以上。

 

      有人称地方政府的这一举动为重新走上了卖地的老路。这一说法或许不太确切,因为地方政府从未离开过这条老路,还一直努力地在这条路上走着,只是今年上半年都走得不太顺畅而已。受到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作为上游的土地市场也随之遇冷,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1-7月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3490亿元,同比下降27.1%。但地方政府从未放弃过土地财政,前赴后继地对限购的底线进行试探,以求托住楼市为土地财政护航。下半年以来,全国已有33个城市出台变相放宽限购的楼市“微调”政策,近日浙江义乌更被传悄然取消限购已7个月。

 

      地方政府如此卖力,全因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太强,据全国人大财经委一位官员日前透露,土地转让收入占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的70%以上。而根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管清友的研究,2010年土地收入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达到最高点74.14%,这一比例较20年前涨了超过300倍。土地出让收入虽然名义上纳入了预算,但实际上仍是由地方政府设财政专户自行管理,没有通过预算进行统筹安排,这样的分割管理极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用高价卖地的钱随意投资换政绩是各地的普遍做法。因此,即使土地财政饱受诟病,地方政府仍对其趋之若鹜。

 

      况且,今年经济状况堪忧,财政收入增幅大为减少,上半年近四成地方政府未完成全年一半的财收任务。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今年1-7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1.6%,增幅同比下降18.9个百分点。同时,决策层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于是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投资计划,7月以来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已达约7万亿元,按照目前的情况判断,本轮投资依然由政府主导,但对于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而言,拿出这么大一笔钱并不容易。财政吃紧又要大量支出,地方政府无法自主发市政债,银行现时对贷款又卡得紧,土地财政成为了最终的“希望”。而且,地方政府背着10.7万亿地方债,今年是集中还款期,而地方政府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还债来源的占了债务的37.9%,依靠土地赚钱的动力就更强了。

 

 

      恰在此时,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自今年3月以来,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持续上升,红五月、红六月接连出现,连本应是淡季的7月亦一片红火,截至8月25日主要城市商品房签约再创新高,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量增速达二线城市的6倍。在房地产的带动下,土地市场也频现暖意,拿地速度加快,一度消失的“地王”也重出江湖,高溢价地频繁出现。地方政府看到土地市场的春天终于来了,自然会抓住机会加紧推地。国土部亦在27日表示,下半年将敦促地方加快住宅用地土地供应的步伐,9月份或将迎来全国土地成交高峰。

 

      一度沉寂的土地财政就这样卷土重来了,即使众所周知它有万般不好却依旧阻止不了,因为在当前状态下这是必然的结果。打破土地财政的痼疾,学界普遍认同的做法是,深化财税改革,重塑中央与地方的财事权,同时取消财政专户将土地出让收入纳入预算监管,并在有破产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方能令其量入为出。然而,《预算法》二审稿保留了财政专户,且推翻了一审稿中允许地方有限度自主发债的条文。谁能阻止土地财政?或许只能期待新一届人大对《预算法》的三审会带来惊喜。

 

------分隔线----------------------------
  • 上一篇:征房产税是优化我国税制结构和收入再分配的组成部分
  • 下一篇:人民日报:房产税扩大征收范围仍需时日
------分隔线----------------------------

相关阅读

·9 月份广东房市持续承压 多地触及年内成交低点   24-11-20
·上半年超五成上市房企亏损 近七成销售额降超 40%   24-11-20
·8 月份广佛等 7 市成交环比降超 20% 5 市同比正增长    24-09-04
·7 月份广东多数城市成交环比回落 12 个楼盘成交超万平   24-09-04
·上半年广东省经营性用地出让金同比降73%   24-07-19
热点内容
  • 龙头房企业绩逆市飘红发出什么信号
  • 业内称楼市“政策底”渐近
  • 人口普查数据隐藏楼市密码
  • 警惕保障房建设“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 不能降不敢降 解读通州楼市的尴尬困局
  • 2012:避风三四线
  • 保障房赶工别落入进度陷阱
  • 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恐加剧地方利益
  • 呼声急 保障房建设为何“水不激鱼不跳
  • 楼市限购与其一味严不如先治乱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