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头条 > 正文

养老产业政策地方难落实 民办机构亟待打通经脉(3)

2011-07-29 17:03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要分享

 

  民办养老机构亟待“打通经脉”

 

  在融资渠道、从业人员来源以及“公私机构”待遇差异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民办养老机构中出现了数量萎缩、服务质量打折扣的现象。

 

  涉业民资遭遇“融资难”

 

  “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补贴给银行,通过银行向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发放贷款。”

 

  山西老年用品连锁机构“福寿和”堪称国内本行业中的“老大”。总经理刘旭斌却说,因为缺资金,十年来福寿和却从未能走出“娘子关”,而且企业没钱打广告。“从起步到现在,我们没有一分钱融资,全是自己的,一点点滚到现在。”刘旭斌说,资金的短缺,是导致老年用品行业整体起步晚、规模小的主要原因。

 

  山西一家托老院的经营者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托老院现在经营靠的还是当初办餐饮的那点“老底”,饭店天天往回拿钱,托老院天天往外扔钱,托老院到底还该不该办下去,他们一筹莫展。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了解到,在上海,中标的养老社会组织一般会赢得政府20%至30%的启动资金,但因项目启动人力成本等过高,许多机构仍无力支付。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了解到,银行目前不提供融资服务或小额贷款,主要考虑到养老机构回报率低、风险大,贷款给养老机构就好比“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补贴给银行,通过银行向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发放贷款。”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陈维说。

 

  从业人员数量短缺

 

  “要做提前规划。如果劳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将会很快。养老更重要的是人力储备。”

 

  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到,要在高校设置老年护理、老年经营管理等专业,解决养老产业从业人员短缺的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这一政策很受基层欢迎。

 

  “护理员是养老院的最大缺口。”太原比家美托老院总经理杨玉龙说,姐弟俩开办托老院12年来,所有护理员全部只能从农村找。“我们到护校去招过,孩子们不愿意来。”

 

  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经营者说,包括他们自己在内,护理技能也是靠自己摸索,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即使政府有免费培训的计划,他们仍担心养老院护工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基础低,培训起来也困难。

 

  养老院护工短缺有待遇低的因素。在上海,社区的基层护理人员多为40至50岁的本地就业困难人员,月工资在13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在上海微不足道。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经营者说,仅靠他们给护工涨工资存在困难。而一些社区工作者反映,除了工资低,发展前景黯淡也是原因之一。和专业的医疗机构比,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没有相应的职称,上升渠道也不通畅。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
缃戠珯寤鸿
鐭俊缇ゅ彂鍏徃娓╅Θ鎻愰啋鎮紝鐧诲綍http://www.jing-hai.com鐭俊缇ゅ彂骞冲彴鍙互鍚戞墜鏈鸿繘琛岀兢鍙戠煭淇″拰褰╀俊銆
鍖椾含鐭俊缇ゅ彂缃戝潃鐭俊缇ゅ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