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马晓河(现场直播) 受疫情影响,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全年估计在2%以下。面对目前国内外的复杂形式变化,两会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包括减负和国债超过了10万亿,远超过2018年的金融危机的4万亿。 一、当前形势:固投降幅收窄 消费变为较低的正增长 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是-6.8%,是改革开放以来唯一的一次负增长。投资、消费、出口、工业、制造业、CPI、PPI都处于负增长或者是下降通道。唯一例外是货币,货币在今年3月-5月增长较快,供给比较充分。 今年前5个月,经济是断崖式下降,带有全面性和突发性。进入4月后,经济增长开始出现恢复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在负通道开始收窄,消费增长也从负增长变成了较低的正增长,工业增加值也从负增长变成了正增长。为保持宏观经济增长,财政、货币政策皆有所改善。 ![]() 二、全球经济衰退的深度影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 实际上,2008年以来制造业供给过剩,供给超过市场需求,即使没有这次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危机迟早会到来。2008年后,世界各大工业化国家分别实行再工业化,大力发展中高端制造业,新兴经济体在终端领域推动制造业规模扩张。 疫情提前引爆了经济危机。目前的危机对世界的经济影响只是经济衰退,还不是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爆发是被动型。 各国纷纷采取货币宽松和保护政策 疫情爆发后,各国纷纷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3月份以来,世界先后有70多个国家采取了封国、断航或颁布限制禁令。目前来看,世界经济还会有触底,金融市场还在调整,股市还在波动,贸易将会继续萎缩,民粹主义、保护主义会继续加强,封城锁国时间有可能会延长,也有可能会反复。如果疫情延续到明年,经济衰退有可能会演变成大萧条,我们需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 20国集团宣布将向全球注入5万亿美元以上的刺激基金,用以保证就业,减少损失。美国一季度GDP增长是-4.8%,个人消费是-7.6%,出口是-8.7%,进口是-15.3%。由于从3月下旬开始股市大跌,美联储宣布承诺实行两无的“量化宽松”政策,即无限期无限制,推出了4万亿美元的稳定金融市场计划,同时,美国国会在3月27日也推出2万亿美元的援助计划,也就是推出6万多亿美元的刺激政策,相当于42万亿元人民币,货币是相当的充沛。 欧元区一季度增长是-3.8%,欧央行3月份决定开始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取消央行在欧元区内购买国家债券的上限。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韩国、印尼、澳大利亚、巴西、南非都采取了强度比较高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政策。日本则在4月6日宣布了1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 疫情爆发后,各国宏观政策都趋向保护,趋向量化宽松。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经济增长对外依赖度比较高,我们GDP有31.8%要直接和间接受国际贸易环境影响。 其他发展中国家比我们有劳动比较优势 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方面,从供给环节对中国形成了市场替代。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劳动比较优势,有资源比较优势。以劳动力看,2018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每月工资是6千元,折合美元是897美元。而越南2019年上半年,劳动力平均月收入是288美元,折合人民币是2021元;普通劳动者206美元,折合人民币1442元;高级技术专家395美元,折合人民币2765元。我们劳动工资远远高于越南,到越南工业园区办企业,他们的税收比中国还优惠,他们税收采取企业所得税“两免四减半”政策,在这种工业园区办企业所得税是前两年全免,后四年减半。特别是如果到越南中央政府批准的特别经济区办企业,企业所得税采取的政策是头四年全免,“四免九减半”,后九年减半增收,土地使用更优惠。 ![]() 还比如,印度目前普通工人的工资是1200元人民币,熟练工是2200元人民币。柬埔寨,2019年9月份,政府建议平均工人工资是187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1300元。所以,他们在发展中低端制造业方面对中国形成了市场替代。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冲击中国产品出口 疫情爆发前,中国已经遇到了美、欧和其他国家的市场竞争压力,疫情爆发后这种压力更大。中国与发达国家正由过去经济的互补性转向竞争和排斥性。发达国家税收减免政策,改善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吸引海外企业回迁,对中国发展中高端产业形成了挤压。 这些发达国家目前正在经营着再工业化,对中国带来两个影响。第一,原本由中国生产并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现在变成由发达国家自己生产自己供给,由此减少了对中国的需求。同时,发达国家进行再工业化,他们自己生产更多的产品,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集中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将这些优势产品也出口到国际市场上,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和中国形成了竞争,给中国带来了压力。 美国用“去中国化”对我进行遏制 美国对中国经济全面施压在不断加大,疫情爆发后加剧了美国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金融领域等方面对中国的遏制。 从2018年以来,美国在六个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就是所谓的去中国化。第一用高关税限制中国对美贸易,降低与中国的经济联系。第二,推动美国企业撤离中国,重组世界产业链,加速全球供应链迁出中国。美国在中国的企业有44%的美资企业,准备迁出或者进行类似的调整。第三,在科技上从供应链入手,对中国“断芯”。第四,切断双边投资关系,限制甚至禁止中国投资美国企业,同时,也限制甚至禁止美国资金资本投资中国市场。第四,国际货币去中国化,美国最近与韩国、澳大利亚、巴西、丹麦等9国货币采取互换,唯独没有中国。4月16日Facebook主导的数字货币一篮子计划,里面没有人民币。第六,美国在教育、文化、旅游、移民等领域限制中国和美国的交流。 ![]() 进出口、资本流动投资受限 疫情爆发前,各国采取的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我们的进出口、资本流动投资受到限制。今年前5个月,世界市场需求萎缩,按美元计算中国对世界出口是-7.7%,进口是-8.2%,对欧盟、美国、日本进出口贸易全部是负增长。重大行业看,机电行业出口是-4%,服装行业是-20.3%,家具出口-14%,鞋类出口-28.5%,玩具出口-1.8%,箱包出口-27.6%,钢铁、汽车出口分别是-14%、-16.9%。封城锁国,颁布各种禁令,直接让供应链、产业链受到干扰甚至中断。国际供求普遍萎缩,资本流动趋紧,这对中国影响是比较大的。 疫情爆发后,发达国家,美、法、意、英、加拿大、日本等大的经济体都纷纷采取了严格的资本保护和内向政策。如果疫情加速扩散,继续蔓延到明年,限制进出口、限制资本流动,停产停业范围扩大,都会给中国带来更深远入骨的影响。 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可能下降 疫情爆发导致世界供求市场萎缩,将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随着美日等鼓励产业回迁、资本回撤,中国在某些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受到威胁,重要性下降,不再是不可或缺的成员。 4月9日,白宫首席经济顾问提出建议,建议美国政府鼓励美国在中国的企业回迁,回迁的成本费用百分之百由美国政府承担。5月11日特朗普宣布将通过税收方式吸引美国企业回迁。日本政府也明确表示,对那些从中国回迁的企业提供资金上的帮助,而且鼓励日本企业撤离中国,促进产业在地域分布上的多元化,降低对中国的产业依赖。 6月17日,欧盟借口中国对出口产业补贴为由,再次否定中国的市场经济定位。目前来看,美国、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承认中国在WTO中的市场经济定位,这就导致他们完全有理由,那么可以采取反倾销的政策制裁中国。 中国向发达经济体迈进的难度增长 最后一个影响是,疫情爆发,世界各国采取保护内向政策,将会影响中国的崛起时间。中国目前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国家或者阶段攀升。疫情爆发全球衰退,汇率变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都会导致中国原来的预想可能会向后拖。原来的预想是,在2025年进入高收入国家门槛,在2030年经济规模赶超美国。中国崛起,中国向发达经济体迈进的难度增长,阻力上升。 ![]() 三、两会变化:更加重视民生 将消费放在扩大内需首位 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两会对经济形势做出了一个客观判断,充分估计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大报告的五个特点 就目前看,两会与经济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一是政府工作报告,二是发改委2019年的计划实行和今年的规划,三是财政报告的预算,2019年预算执行和2020年的预算报告。这三大报告有五个特点。 第一,今年的经济工作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工作的一个主线和前提。第二,底线思维,今年两会精神在经济工作中叫稳字当先,以“六保”作为“六稳”的着力点,用“六保”来实现“六稳”。第三,经济增长未设具体目标,充分考虑到国际不确定性和国内一些因素。第四,支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力度,即财政政策力度和货币政策力度比较大,范围比较广,且更贴近具体的民生。财政货币政策,包括金融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总共超过10万亿,要比上一次的4万亿计划要大得多。第五,两会把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层面,提出系统性政策。将提振消费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提出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提出了“两新一重”,即加强新型基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6.35万亿的积极财政政策和2.5万亿的减税 具体看,今年财政政策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确定的财政赤字率要超过6%,财政赤字规模要比去年增加1万亿,同时要发行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这两个1万亿要全部转给地方,用于地方的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消费和投资等。今年提出中央财政支出安排是负增长,而且要压缩,叫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缩50%以上。同时,今年提出安排地方专项国债3.75万亿,比去年要增长1.6万亿。还有中央预算内安排投资是6000亿。全部加起来是6.35万亿。 国家要继续减税降费,还要加大力度。第一,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这样新增减税降费5000亿。第二,免征中小企业养老、企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免征公交、餐饮、娱乐、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而且执行期限延长到今年年底。还有小微、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纳税一律延缓到明年。这样今年全年为企业新增减税减负超过2.5万亿元。刚才是6.35万亿,加上2.5万亿,是8.85万亿,这是8.85万亿的刺激计划了。 还有降低工商企业的电价,降低宽带专线平均资费,减免国有企业的房产租金等等,大概有3000多亿,这样就是将近9万亿。 金融机构向企业让利1.5万亿 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今年已3次降准2次降息,还适当的增加货币供应链和社会融资规模,要明显高于去年,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 今年国务院要求金融机构要对中小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要实行普惠性的利率,等等,这些政策都会使得金融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可以想象,刚才是9万亿,再加上1.5万亿,我们今年的刺激政策已经超过了10万亿。 扩大内需战略中把消费放在首位 在国际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央两会提出要依靠改革增强发展新动能。一是深化“放管服”,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是提升国企国资改革成效,四是深入推进“双创”。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扩大内需战略中把消费放在第一位,提出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而且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多措并举扩展消费,支持群众多样化消费。还提出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延长到2022年,加快城镇公共交通汽车电动化,支持充电桩、变电站建设,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补齐农村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等等,这些都是亮点。扩大内需提出1万亿抗疫情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国家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项目,带动民间投资,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就是说,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要用于促消费、扩内需。 有效投资的重点是“两新一重” 今年在投资方面提出有效投资的重点是“两新一重”。 投资按照经济学理论来讲,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投资通过当前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另外一个作用是,投资通过长期培育潜在增长率来促进经济增长。过去我们的一些投资,往往是通过当前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忽视了未来的潜在增长培育。这次特别强调新基建,新基建的投资是当前和未来的结合,既拉动当前的需求经济增长,又能培育未来的经济增长,从供给侧培育潜在增长率。 新基建里面包含新型城镇化,有很多内容安排,比如发展城市群、发展城市圈,强化县及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短板建设。此外,国家还安排城市住房保障资金,农民危房改造资金等。 十大区域发展战略培育增长极 今年另外提出的是区域发展战略,不少人有所忽略。目前国家真正在中央级经过批准的区域是,十大区域发展战略。通过这十大区域的发展,培育增长极。十大区域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建设等。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有以下几个亮点需要关注。第一,大湾区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布局一批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第三,推进前海、南沙、横琴等重点平台规则衔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以民生改善为重点,促进大湾区交往交流;第四,形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四、经济政策带来的发展机会:庞大的新基建产业链 今年从需求看,最大的亮点是提出新基建。新基建是从2018年开始形成概念,到今年3、4月份正式提出,4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把投资直接分为传统基建和新基建。4月份,国家发改委确定了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三块内容。 新基建产业链具有巨大的投资和市场规模 据有关部门研究,新基建产业链到2025年可以拉动投资17万亿元,中国工业互联网可以产生的市场规模是10.8万亿元,人工智能带动经济增长是10.5万亿元,特高压建设投资11.2万亿元,城际轨道和城际高铁相关投资是5.7万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和市场规模,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八大举措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今年国家发改委在两会上提出计划报告,对数字经济明确提出八大举措。第一,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编制规划,构建协同治理政策体系。第二,实体经济数字化融合,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布局一批国家转型中心,鼓励发展转型共性支撑平台和“数据大脑”。第三,持续壮大数据产业,从数据核心技术突破出发,鼓励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第四,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第五,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第六,开展持续国际合作。第七,统筹试点示范,要在全国推进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建设。第八,发展新型基建基础设施,要在全国布局布局10个区域级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 数字经济将来的范围很广,潜力很大,值得关注。 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几点思考 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科学。 扩大消费的关键是增加居民收入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改变了,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 ![]() 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在下降,今年一季度是负的。要想扩大消费,充分发挥中国的超大市场规模和内需潜力,如何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加购买力是关键。2000年以来,我们的消费增长是8.74倍,储蓄增长是13.34倍。政策上采取何种措施,推动老百姓消费,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就当前来看,投资也是内需,消费也是内需,在投资和消费关系上应该更加关注挖潜居民消费,支持新消费,开拓消费市场。投资要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向民生倾斜,向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为未来培育潜在增长率的投资倾斜,就是所谓的新基建。 正视对待制造业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矛盾 当前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矛盾就是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总量失衡的问题就是制造业产能过剩,供给远大于需求。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们的总量失衡矛盾更加突出。同时,中低端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我们当前的矛盾还在于中高端供给不足。 ![]() 所以,制造业的目标就是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通过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来增加中高端的供给。目前国内的产能巨大,钢材、平板玻璃、服装、皮革、家具、空调、手机、彩电、空调、微型计算机等,都是以亿为单位。 认真解决集中创新和分散创新的关系 中国和任何经济体都一样,一个国家的产业机构升级和转型需要国家集中式创新,更需要民间分散式创新。共性技术、关键基础性技术、重大安全技术需要集中式创新,对升级产生拉动作用;但产业整体转型和新兴产业成长,需要依靠民间大众的分散式创新,对产业整体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华为无法离开美国 苹果却可完全离开中国 华为和美国iPhone比较。华为的p30pro零部件构成是1631个,iPhone XSMax零部件是1756个。华为手机的生产,目前来看是全球化的供给,外来零部件占到95.1%,美国和其他国家供给华为的手机零部件超过了95%,价值量超过了62%。iPhone全球化的供给是超过60%以上,价值量达到69.3%,如果没有全球化,苹果手机也生产不出来,但是苹果手机完全可以离开中国,中国的价值量只占0.3%。从这个角度看,苹果手机完全可以离开中国,但是华为离不开美国。 协调好货币供给与防金融风险的关系 当前我们中国经济发展要实现“六保”和“六稳”,关键一个问题就是防止经济滞胀发生。 今年前5个月,美国M2比上年增长了2.74万亿美元,必然引起世界的通货增长,价格会出现波动。这种波动会通过中国进口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燃料进口价格的变动影响中国,所以要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目前,与美、日、韩杠杆率比较,中国目前的杠杆率最大特点是企业杠杆率高,政府杠杆率低,居民杠杆率不高。 “十四五”搭建区域增长梯队 重点支持“卡脖子”技术研发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该是救企业、保民生、稳经济,这是我们的三大重要目标。从长期看,对外我们的优先目标是崛起,一切目标要为中国崛起服务,为此我们要进行适应性改革,改自己。重塑外部环境,破解当前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现在目前的国际环境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困境中我们要走出一条道路,要千方百计寻找国际合作的共同点,扩大朋友圈。 ![]() 再次强调的是,中国的唯一目标或者优先目标是中国崛起,实现中国梦,其他的一切都应该为此服务。 “十四五”时期,也就是今后五年,我们中国应该实施一批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推动经济增长,培育出现新增长。搭建区域增长梯队,遴选一批基础扎实、有潜力的增长极,比如说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一个重要的增长极。优先发展一批新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像华为、中兴等等。重点支持一批“卡脖子”技术研发,解决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出台一批重大改革开放新举措。颁布一批能快速改善营商环境的新政策。 以此来推动经济增长,在未来的五年,中国才能够实现稳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以上根据峰会记录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核,因篇幅限制仅为部分内容。) |
两会精神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020-07-15 | 来源: 中地会
------分隔线----------------------------
- 上一篇:“第十九届广东地产资信20强”金融峰会直播
- 下一篇:没有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