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硅藻泥行业发展存在的十大问题-中地会
中地会 > 建材家居 >

解析硅藻泥行业发展存在的十大问题

中国建材网  2014年04月23日

 

  问题之一:一个牌子干倒了,再换一个牌子、或多个牌子

 

  有许多假硅藻泥生产商或代理商在建立之初就抱着干一天算一天的心态,技术非常不完善,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在技术、生产、管理等许多自身内部和产品质量的层面暴露出各种严重的缺陷,但他们并不重视自身的缺陷,只顾疯狂推销、宣传,一味的盲目扩大代理、招商,不考虑消费者的健康,不考虑代理商能否长期经营,根本不为这些不知情的代理商负责。由于中后期亏损十分严重,不得不关停品牌。

 

  但是硅藻泥市场的繁荣使这些商家并不死心,很快就巧立各种名目,如:“十大品牌”、“著名品牌”、“光触媒产品”、“行业标准制定单位”、“引进日本技术”等,使用新的名称,继续重蹈覆辙,大范围招募代理,虚假宣传,不顾投资人长期经营和消费者健康。像这样的小商户,对外虚假宣传,购买假证书等。

 

  由于产品质量不能保证,这些牌子的代理商风险非常大,无法长期经营,经济上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也让购买他们产品的消费者承担了不良产品给家人身体健康带来的严重损害。有些厂家一种产品用多个名字,一个城市寻找多个代理商,进行大规模的圈钱活动,只贪图利益,弃消费者和代理商于不顾。

 

  问题之二:价格不统一,欺骗消费者

 

  某些“硅藻泥”商家对定价十分轻率,不同地域不同价格,甚至是同地不同价的情况。他们以发展代理商的多寡为判断自身营销成功与否的标准,一味盲目扩大销售区域,但对其代理商的相关行为不但不进行统一管理、约束,反而任其愈演愈烈。这也就出现了为何同一个品牌的硅藻泥在东北卖到三、四十元一平方,在广州就可以摇身一变卖五、六百元一平方。

 

  这样一来,这些商家的“硅藻泥”产品显得异常混乱,因为没有统一的价格,何来统一的质量标准?从价格的混乱,可见其技术标准、产品生产、产品管理、企业规划等非常混乱。为何出现这种原因?根本在于这些商家心存投机心理,并未将硅藻泥作为真正的事业,也并没有认识到何为真正的硅藻泥。

 

  问题之三:没有功能,释放有害物质

 

  这些《硅藻泥行业标准》制定单位生产的“硅藻泥”中添加了大量的化学胶黏剂、添加剂(光触媒、碧玺粉、某某一号等),硅藻土可检出就叫硅藻泥,把硅藻泥墙面的孔全部堵死,成为“死泥”、完全丧失泥的特性,干燥后结板固化,和腻子粉差不多。因为硅藻泥的厚度要远远大于乳胶漆,这些“硅藻泥”中化学胶黏剂的使用量成倍增加,因此污染比乳胶漆更加严重,释放有害物质的年限更长。就好比是一个有病的医生,自身有病、本身就是一个传染源,怎么能给别人治病。“硅藻泥”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自身不是春天日安的,自身就含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再说能净化空气,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十分滑稽不负责任的说法。

 

  问题之四:不管产品质量,只要包装好就行

 

  有些消费者盲目注重产品外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品的包装与其内在品质存在一定关联,但这种说法并不绝对。一个高品质的产品一定有好的包装,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在产品上不下功夫的商家在包装上却用足了脑筋。原因无他,花费在包装上的成本要远远小于技术研发与创新的成本。一些不了解硅藻泥的消费者往往容易被它们的外表蒙骗,不知道如何鉴别硅藻泥。在这里记者要提醒消费者,选择硅藻泥产品时,务必要将品牌资质和产品品质放在首位,除了需要留意商家出具的各种检测报告、专利证书之外,还应亲自查验硅藻泥产品的真假,利用判断真假硅藻泥的办法,喷水实验、还原成泥实验等,验证是否是纯天然的,进行相应的实验来亲自验证,去施工现场亲自试验。

 

  问题之五:各种评比“十大品牌”、“十大满意单位”等,大搞虚假活动

 

  近期,号称网络评比的硅藻泥“十大品牌”,在国家机构网站和相关权威网站并没有这类评比,这些商家花钱在其它网站和行业协会购买的虚假证书,所谓的排名却没有一个依据,不知是产量排名、品牌价值排名还是由消费者投票产生的受欢迎度排名。还有,此排名是由谁发布的,是否权威、可信?

 

  问题之六:换汤不换药,一夜“冠名”

 

  硅藻泥市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必然招致一些建材的“南郭先生”蜂拥而入。这些商户的意识甚至未达到对硅藻泥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只是单纯的趋利心理作祟,他们生产的所谓“硅藻泥”实际上与硅藻土没有任何的关系,有的甚至将液体涂料、液体壁纸、墙艺漆、质感涂料、仿瓷面、石膏面、砂岩等建筑材料一夜之间全部冠上硅藻泥的美名,挂羊头卖狗肉,混淆视听,不但毁坏了真硅藻泥的名誉,扰乱了硅藻泥的市场,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问题之七:吹牛皮,造声势

 

  这个问题是与某些“硅藻泥”商家自身毫无技术能力、一味生产假硅藻泥脱离不开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硅藻土要求只是可检出,品牌没有任何内涵,企业文化更无从谈起。没有“真善美”的事物,只能一味的鼓吹、造势,那必然是“假大空”。遗憾的是现在硅藻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短期套利的企业,运用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来虚假宣传,“十大品牌”“最强品牌”“上市企业”“行业标准制定单位”等极端字眼不绝于目,记者不禁要问,提出这些说法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相关的资质来证明?产品到底是什么做的?谈到这,想必这些企业要沉默了。

 

  脱离了具体的产品、专业技术、企业实力,再多的鼓吹也只能如同水中浮萍,没有扎实的根基,随波逐流,越做越小,最终望洋兴叹。在这里还是要奉劝一句,与其花精力在这些噱头上,不如静下心来钻研产品,销售质量低劣的产品伤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实在太令人气愤。

 

  问题之八:假硅藻泥无任何科技含量,成本只有5元/㎡

 

  很多所谓“硅藻泥”厂家由于不懂真正硅藻泥的生产技术及原材料配方,只好用现成的腻子粉的原料加点沙子、化学胶黏剂、白水泥,再加一点硅藻土下脚料(加不加均可)。这样调和出来的产物只能姑且称为涂料,半点硅藻泥的功能与特点都不具备,外表模仿真正的硅藻泥,让消费者很难分辨。说这些厂家不懂真正硅藻泥的生产言犹不及,应该说这些厂家根本就不懂何为真正的硅藻泥。

 

  这些随意混合出来的涂料价格非常低,核算一下每平方米不到5元钱。商家将这些涂料发货给经销商,大概为10元/㎡—15元/㎡。经销商在代理的区域可卖几十元也可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视城市不同、客户的讲价能力而定价或是搞打折促销活动,蒙骗消费者。

 

  问题之九:产值“几百亿”,欺骗加盟商加入就可以发大财的谎言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乳胶漆仍是墙面装饰材料的主流,市场份额高达94%以上。相比之下,硅藻泥所占比重最多为0.1%,谈到产值,整个中国墙面装饰材料市场大约为2000亿元,与此比重相对应,不会超过2亿元/年。目前,硅藻泥在建材市场的产值远远无法与乳胶漆相提并论,产值几百亿元的说法简直是天方夜谭。至于提出这种空话的原因,只是为了满足某些“硅藻泥”厂家自身对利益的追逐,欺骗加盟商投资。当加盟商投入资金之后往往会发现许多现实问题,由于产品自身品质低劣,没有回头客,口碑越来越差,市场越做越小,再加之管理经营都无法满足需求,这些商户欺骗加盟商加入就可以发大财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问题之十:施工现场添加化学颜料

 

  现在很多硅藻泥在店面上的展示形象色彩缤纷,但很多消费者不知道的是,有些所谓很大的“硅藻泥”企业,在他们的“硅藻泥”出厂时,颜色是灰白色的。工人在施工现场临时调和色素和硅藻泥这两种物质。在这里,记者要告诉消费者,凡是施工现场配色添加化学颜料的硅藻泥都是伪劣硅藻泥。这些所谓的“硅藻泥”厂家为了满足人们对各种颜色的需求,在施工现场往硅藻泥里添加各种颜色的化学颜料。这样一来,污染就变得更加严重。在施工现场散发刺鼻的气味,说明甲醛、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施工时消费者一定要亲自在现场监督。某些厂家工人师傅的手都被“硅藻泥”严重腐蚀、掉皮。施工结束后墙面大多泛碱、花色,且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大多采用喷涂的手法。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之后记者发现,所谓“十大品牌排名”中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记者致电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和建材相关行业组织,得到的结果都是并未发起且毫不知情。其实,这场风波只是某些商家借机上位而做的虚假宣传。

 

  记者也到过其中排名很靠前的一家长春的“硅藻泥”企业,看到的是与排名完全不相符的场景:几袋腻子粉、几袋白水泥、几包沙子和一台旧的搅拌机,厂里的设备和原料的总价值不会超过2万元。办公场所20多平方米,相当山寨。就这样也能评“硅藻泥十大品牌”?这种行为十分滑稽,不但影响到一部分消费者的判断,且对相当一部分硅藻泥的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误导。大部分消费者和投资人不会细究这个排名的依据,很容易轻信,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将十分严重,直接导致投资者巨大的经济损失。

 

触屏版 电脑版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问题之一:一个牌子干倒了,再换一个牌子、或多个牌子 有许多假硅藻泥生产商或代理商在建立之初就抱着干一天算一天的心态,技术非常不完善,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在技术、生产、管理等许多自身内部和产品质量的层面暴露出各种严重的缺陷,但他们并不重视自身的缺
/zdh/images/defaultpic.gif
解析硅藻泥行业发展存在的十大问题-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早晨快讯
  • 高层决策
  • 要闻要点
  • 高层动态
  • 政策发文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专家顾问
  • 理事动态
  • 历届专题
  • 领导致辞
  • 峰会主讲
  • 媒体热评
中地会 > 建材家居 > 正文

解析硅藻泥行业发展存在的十大问题

2014-04-23 | 中国建材网

我要分享 ▼

 

  问题之一:一个牌子干倒了,再换一个牌子、或多个牌子

 

  有许多假硅藻泥生产商或代理商在建立之初就抱着干一天算一天的心态,技术非常不完善,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在技术、生产、管理等许多自身内部和产品质量的层面暴露出各种严重的缺陷,但他们并不重视自身的缺陷,只顾疯狂推销、宣传,一味的盲目扩大代理、招商,不考虑消费者的健康,不考虑代理商能否长期经营,根本不为这些不知情的代理商负责。由于中后期亏损十分严重,不得不关停品牌。

 

  但是硅藻泥市场的繁荣使这些商家并不死心,很快就巧立各种名目,如:“十大品牌”、“著名品牌”、“光触媒产品”、“行业标准制定单位”、“引进日本技术”等,使用新的名称,继续重蹈覆辙,大范围招募代理,虚假宣传,不顾投资人长期经营和消费者健康。像这样的小商户,对外虚假宣传,购买假证书等。

 

  由于产品质量不能保证,这些牌子的代理商风险非常大,无法长期经营,经济上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也让购买他们产品的消费者承担了不良产品给家人身体健康带来的严重损害。有些厂家一种产品用多个名字,一个城市寻找多个代理商,进行大规模的圈钱活动,只贪图利益,弃消费者和代理商于不顾。

 

  问题之二:价格不统一,欺骗消费者

 

  某些“硅藻泥”商家对定价十分轻率,不同地域不同价格,甚至是同地不同价的情况。他们以发展代理商的多寡为判断自身营销成功与否的标准,一味盲目扩大销售区域,但对其代理商的相关行为不但不进行统一管理、约束,反而任其愈演愈烈。这也就出现了为何同一个品牌的硅藻泥在东北卖到三、四十元一平方,在广州就可以摇身一变卖五、六百元一平方。

 

  这样一来,这些商家的“硅藻泥”产品显得异常混乱,因为没有统一的价格,何来统一的质量标准?从价格的混乱,可见其技术标准、产品生产、产品管理、企业规划等非常混乱。为何出现这种原因?根本在于这些商家心存投机心理,并未将硅藻泥作为真正的事业,也并没有认识到何为真正的硅藻泥。

 

  问题之三:没有功能,释放有害物质

 

  这些《硅藻泥行业标准》制定单位生产的“硅藻泥”中添加了大量的化学胶黏剂、添加剂(光触媒、碧玺粉、某某一号等),硅藻土可检出就叫硅藻泥,把硅藻泥墙面的孔全部堵死,成为“死泥”、完全丧失泥的特性,干燥后结板固化,和腻子粉差不多。因为硅藻泥的厚度要远远大于乳胶漆,这些“硅藻泥”中化学胶黏剂的使用量成倍增加,因此污染比乳胶漆更加严重,释放有害物质的年限更长。就好比是一个有病的医生,自身有病、本身就是一个传染源,怎么能给别人治病。“硅藻泥”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自身不是春天日安的,自身就含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再说能净化空气,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十分滑稽不负责任的说法。

 

  问题之四:不管产品质量,只要包装好就行

 

  有些消费者盲目注重产品外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品的包装与其内在品质存在一定关联,但这种说法并不绝对。一个高品质的产品一定有好的包装,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在产品上不下功夫的商家在包装上却用足了脑筋。原因无他,花费在包装上的成本要远远小于技术研发与创新的成本。一些不了解硅藻泥的消费者往往容易被它们的外表蒙骗,不知道如何鉴别硅藻泥。在这里记者要提醒消费者,选择硅藻泥产品时,务必要将品牌资质和产品品质放在首位,除了需要留意商家出具的各种检测报告、专利证书之外,还应亲自查验硅藻泥产品的真假,利用判断真假硅藻泥的办法,喷水实验、还原成泥实验等,验证是否是纯天然的,进行相应的实验来亲自验证,去施工现场亲自试验。

 

  问题之五:各种评比“十大品牌”、“十大满意单位”等,大搞虚假活动

 

  近期,号称网络评比的硅藻泥“十大品牌”,在国家机构网站和相关权威网站并没有这类评比,这些商家花钱在其它网站和行业协会购买的虚假证书,所谓的排名却没有一个依据,不知是产量排名、品牌价值排名还是由消费者投票产生的受欢迎度排名。还有,此排名是由谁发布的,是否权威、可信?

 

  问题之六:换汤不换药,一夜“冠名”

 

  硅藻泥市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必然招致一些建材的“南郭先生”蜂拥而入。这些商户的意识甚至未达到对硅藻泥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只是单纯的趋利心理作祟,他们生产的所谓“硅藻泥”实际上与硅藻土没有任何的关系,有的甚至将液体涂料、液体壁纸、墙艺漆、质感涂料、仿瓷面、石膏面、砂岩等建筑材料一夜之间全部冠上硅藻泥的美名,挂羊头卖狗肉,混淆视听,不但毁坏了真硅藻泥的名誉,扰乱了硅藻泥的市场,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问题之七:吹牛皮,造声势

 

  这个问题是与某些“硅藻泥”商家自身毫无技术能力、一味生产假硅藻泥脱离不开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硅藻土要求只是可检出,品牌没有任何内涵,企业文化更无从谈起。没有“真善美”的事物,只能一味的鼓吹、造势,那必然是“假大空”。遗憾的是现在硅藻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短期套利的企业,运用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来虚假宣传,“十大品牌”“最强品牌”“上市企业”“行业标准制定单位”等极端字眼不绝于目,记者不禁要问,提出这些说法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相关的资质来证明?产品到底是什么做的?谈到这,想必这些企业要沉默了。

 

  脱离了具体的产品、专业技术、企业实力,再多的鼓吹也只能如同水中浮萍,没有扎实的根基,随波逐流,越做越小,最终望洋兴叹。在这里还是要奉劝一句,与其花精力在这些噱头上,不如静下心来钻研产品,销售质量低劣的产品伤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实在太令人气愤。

 

  问题之八:假硅藻泥无任何科技含量,成本只有5元/㎡

 

  很多所谓“硅藻泥”厂家由于不懂真正硅藻泥的生产技术及原材料配方,只好用现成的腻子粉的原料加点沙子、化学胶黏剂、白水泥,再加一点硅藻土下脚料(加不加均可)。这样调和出来的产物只能姑且称为涂料,半点硅藻泥的功能与特点都不具备,外表模仿真正的硅藻泥,让消费者很难分辨。说这些厂家不懂真正硅藻泥的生产言犹不及,应该说这些厂家根本就不懂何为真正的硅藻泥。

 

  这些随意混合出来的涂料价格非常低,核算一下每平方米不到5元钱。商家将这些涂料发货给经销商,大概为10元/㎡—15元/㎡。经销商在代理的区域可卖几十元也可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视城市不同、客户的讲价能力而定价或是搞打折促销活动,蒙骗消费者。

 

  问题之九:产值“几百亿”,欺骗加盟商加入就可以发大财的谎言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乳胶漆仍是墙面装饰材料的主流,市场份额高达94%以上。相比之下,硅藻泥所占比重最多为0.1%,谈到产值,整个中国墙面装饰材料市场大约为2000亿元,与此比重相对应,不会超过2亿元/年。目前,硅藻泥在建材市场的产值远远无法与乳胶漆相提并论,产值几百亿元的说法简直是天方夜谭。至于提出这种空话的原因,只是为了满足某些“硅藻泥”厂家自身对利益的追逐,欺骗加盟商投资。当加盟商投入资金之后往往会发现许多现实问题,由于产品自身品质低劣,没有回头客,口碑越来越差,市场越做越小,再加之管理经营都无法满足需求,这些商户欺骗加盟商加入就可以发大财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问题之十:施工现场添加化学颜料

 

  现在很多硅藻泥在店面上的展示形象色彩缤纷,但很多消费者不知道的是,有些所谓很大的“硅藻泥”企业,在他们的“硅藻泥”出厂时,颜色是灰白色的。工人在施工现场临时调和色素和硅藻泥这两种物质。在这里,记者要告诉消费者,凡是施工现场配色添加化学颜料的硅藻泥都是伪劣硅藻泥。这些所谓的“硅藻泥”厂家为了满足人们对各种颜色的需求,在施工现场往硅藻泥里添加各种颜色的化学颜料。这样一来,污染就变得更加严重。在施工现场散发刺鼻的气味,说明甲醛、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施工时消费者一定要亲自在现场监督。某些厂家工人师傅的手都被“硅藻泥”严重腐蚀、掉皮。施工结束后墙面大多泛碱、花色,且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大多采用喷涂的手法。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之后记者发现,所谓“十大品牌排名”中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记者致电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和建材相关行业组织,得到的结果都是并未发起且毫不知情。其实,这场风波只是某些商家借机上位而做的虚假宣传。

 

  记者也到过其中排名很靠前的一家长春的“硅藻泥”企业,看到的是与排名完全不相符的场景:几袋腻子粉、几袋白水泥、几包沙子和一台旧的搅拌机,厂里的设备和原料的总价值不会超过2万元。办公场所20多平方米,相当山寨。就这样也能评“硅藻泥十大品牌”?这种行为十分滑稽,不但影响到一部分消费者的判断,且对相当一部分硅藻泥的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误导。大部分消费者和投资人不会细究这个排名的依据,很容易轻信,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将十分严重,直接导致投资者巨大的经济损失。

 

------分隔线----------------------------
  • 上一篇:第23届中国佛山陶博会4月18日盛大开幕
  • 下一篇:智能家居:产业热市场冷几大瓶颈待突破
------分隔线----------------------------

相关阅读

·2018金意陶首届质感生活节暨新展厅开业庆典如约盛放   18-04-23
·全球首个大理石瓷砖研究中心落户简一   18-04-19
·加冕新锐丨金意陶包揽新锐榜三项大奖   18-04-03
·罗杰:金意陶的质感,是因为何乾“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18-03-16
·3天斩获7项大奖 金意陶2018强势赢得开门红   18-01-26
热点内容
  • 木家具、儿童家具、家纺成质检重灾区
  • “一带一路”建设为建材行业带来新机遇
  • 水泥发泡保温板在建筑保温上得到广泛运
  • 新版《赢在中国》强势归来 简一被选为
  • 全球涂料价格上涨 涂料业进入微利时代
  • 涂料抗甲醛是噱头or真有其事?
  • 招商不易橱柜企业助力经销商突破成长瓶
  • 湖南借春季家博会试水“家居整装标准”
  • 家具设计遭侵权问题泛滥 需要完善知识
  • PM2.5超标阴霾天气谈中央空调行业机遇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