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结构转型中的房地产业演进逻辑-中地会
中地会>名家专栏>

经济金融结构转型中的房地产业演进逻辑

  2012年09月26日

 

 

 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学教授  王仁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这些投资下去后,效果有一定显现。开始时大家都觉得中国经济将屹立于全球,强劲不倒,但现在却感觉我们也深陷其中,经济增长也受到了牵连。

 

       我们说创造了中国奇迹,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奥运会有了金牌第一,有了神八、神九,有了蛟龙号,什么都可以做到,但是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在逐渐下滑,我们看到了房地产的困局。本来房地产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为什么要限制,在目前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框架下,中国模式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

 

       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结构正处于转型阶段,研究房地产的问题,要放在中国经济、金融结构转型的大的宏观的背景下进行。我分三个部分来阐述“经济金融结构转型中的房地产业演进逻辑”,第一部分是当前房地产的困局与经济学迷局;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结构转型;第三部分是经济金融结构转型中的房地产业演进逻辑。 

 

一  当前房地产的困局与经济学迷局

 

1、控房价与保增长的困局

 

       中国社会对房地产行业,尤其对房价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全世界很罕见,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主要的表现是房价比较高,房价增速比较快,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快。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行业比重仅次于制造业,成为占第二位的行业,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最近一两年,政府对房地产进行很严的调控,直接的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价。这些政策实际上可理解成对房地产发展的限制。建了房,为什么不让别人买?目前经济发展缺少动力,我们需要拉动内需,房地产可以说就是很大的内需,人家有需求,手里有钱为什么不让买?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多,这又影响了房地产上上下下几十个行业,也影响了经济的增长。

 

       最近美国搞了第三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大,希望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从而拉动经济复苏。

 

       美国和中国两种方向的操作可以看到,中国对这个房地产行业的政策,从宏观经济链上来讲,处于困局,是个困难的选择。一方面不希望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因为会带来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明明房地产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又不能让它像过去那样发展。

 

2、住房数量难以知晓的困局

 

       有教授说现在12亿人买不起房,1亿人买了多套房。这个观点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也有人说这没有根据。关于这几年住房空置率的问题网络上争论不休,但最后不了了之。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中国住房市场发展十五年以来,到底我国有多少套房子,有多少有人住,有多少没人住,还没有一个官方统计数据作支撑。

 

       我们有人口普查,住房是否也应该做一个普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这个问题和中国社会财富有很大关系。中国人财富的拥有形式,除了股票、现金以外,最大的财富拥有形式就是住房这样的形式。但在官员的财富不能透明的情况下,住房公开就变为了一个难题,住房数量难以知晓,所以这又是一个困局,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房地产市场到底是怎样的情况。

 

3、房地产泡沫和短缺并存的困局

 

       近些年随着房子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上涨比较快,有人讲房价出现了泡沫,价格超过了居民收入的20倍到30倍,以这样的理论依据判断房子出现了泡沫。很多人没有房子,中国人口很多,城市化还在进行中,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需要进城,需要大量房子,房子仍然是短缺的。泡沫和短缺并存,又是一个困局。

 

       有人作出这样的结论,高房价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和人们谋求幸福生活的严重障碍。这样的结论,自然有它的分析和推理依据。但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却说,中国人要城市化,很多人要进城所以房价要涨。

 

4、房子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的困局

 

       房价会涨还是会跌,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政府、房地产、银行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有人说明年3月份房地产泡沫就要破了,但又有人讲3月份房地产要暴涨,在这个问题的分析里,很多人的分析逻辑是供求关系,有多少需求,有多少供给,拿实际数据说话。但是房子是属于消费品的供求关系还是属于投资品的供求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信息顺序到达学说认为,在资本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产生于投资者对投资品现在和未来信息的分析。这种信息到达市场是有顺序的,信息是有成本的,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完全的信息,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有的人掌握得快,有的人掌握得慢。掌握得快的可能有信息优势,对价格走势判断会更加准确。

 

       理念分歧学说认为,相同的信息,不同的投资者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因为信息处理能力不一样,这取决于他的学识和聪明程度,取决于和竞争交易者的判断能力。

 

       这些学说都有它的道理,因为房子的投资品属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试想一下,如果房子的投资品属性像过去一样自由发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任由投资品的属性自由发展,就将变成一个爆炸的状态,这时候必然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大灾难。

 

二 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金融结构现在面临着非常重要的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路径大体上,从总的框架来讲,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去是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在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下,发现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制度的计划经济有很大局限,一些物质的最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因此走向了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目标下,三十年来释放生产力,释放创新和创业动力,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是它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政府控制和配置资源为基本条件,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观念上的约束,有很多限制没有办法突破。

 

       到现在为止,很多国家都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现在中国90%的商品都是市场定价为什么人家说我们不是市场经济。他们的观点是,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制度应该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

 

       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源,土地、资金、人是最基本的三个生产要素,任何的经济活动无非是在土地上从事经济活动,农业时代是这样,工业时代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制造业、服务业对土地的需求和房地产业不同,房地产业就长在地上。

 

       中国模式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土地国有化。法律明确规定土地国有,自己买的房子,七十年以后就不是你的。

 

       二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到目前为止,企业界的朋友都说税负太重,作为工薪阶层也感觉到税负太重。大家经常看到媒体报道,财政收入增长远快于国民经济增长,蛋糕就一份,财政拿得多了,居民和企业拿得就少了,政府拿了这些资源以后,这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的效果是很不同的。

 

       我经常参加政府部门的项目评审,比如现代服务业创新评审,物流业科技项目的评审,包括粤菜标准化体系建设,但是作为评项目的人,我觉得那些项目,那些钱本身应来自于市场,而不应该由政府发下去,从中央财政到省财政,到市财政,一级一级的下来中间的损耗很大,能否用对很难说。

 

       还有战略性新兴七大产业,虽然从科技发展,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讲是有道理的,但是从市场的原则来讲,市场不一定选择这些产业。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是美国政府鼓吹出来的,而是正常经济优胜劣汰的结果。如果让市场来选择,不如企业、个人少上点税,建设一个更好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里的资金自然会流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这样发展出来的经济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经济。

 

       三是政府控制金融体系并掌握“金融剩余”。首先是经济发展了,从政府所承担的配置资源角色来讲,还不够。其次是虽然中国的五大国有银行已经股份制了,已经上市了,但是离真正的股份制还有很多路要走,万里长征才有了第一步,与市场经济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按照目前的方式下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体系的转型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状态。为什么现在经济发展增长率会下降,过去豪情壮志,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创新和创业的动力受到了限制。过去很多人下海,九十年代很多人到南方开办企业,现在中国新开办的企业数不多,企业生存的能力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由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逐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进行转型,金融体系要适应这种经济体系转型的需求,发展各种各样的民间金融。现在的民间金融受到了很大约束,虽然说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三  房地产业的演进逻辑

 

       在中国经济金融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出现重大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房地产的演进会遵循一个逻辑。以前的演进逻辑无非如是。在1998年前中国实行福利分房制度,房子严重短缺,大家都没有房子住,房子质量很差,没有电梯,没有现在这样能提供完善配套和管理服务的小区。其后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社会资本大量涌入,产业迅速发展,居住条件和居住的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十六大的时候,开始提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然后就是房价过高,出现泡沫,房地产进入调控阶段。

 

       这几年房地产的调控,房地产除了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在去年的广东房地产资信20强颁奖典礼上,我讲了一个题目叫“房地产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今年看到在海南的房地产论坛上也提到了这样的概念。

 

       房地产业接下来如何演进?我认为,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结构的转型,未来5到15年,房地产业将会由一个“社会性”、“政治性”的行业逐渐回归到“经济性”的行业。消费品功能远大于投资品功能,房地产泡沫逐渐被消化,供需双方逐渐走向平衡。这时候房地产业就会走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里面还有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土地制度到底会怎么走,这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问题。

 

       有经济学人说,五年之内房价涨不涨,决定权还在政策。现在房价太高,很变态,但是如果支撑房价上涨的不合理因素存在,今天的房价即使是“变态”,五年之内还会更“变态”。这个说法符合中国经济金融结构转型的历史分析和趋势判断。

 

       尽管出现了一些扭曲的情况,但是我还是看好房地产的发展,因此地产资信的评估与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房地产会从粗放式、爆发式增长,逐渐走向精细化、企业化发展之路。等到有一天中国经济金融结构转型实现之后,就将进入到消费者看你的质量,看你的信用,由消费者完全决定企业成败的时代,那时候资信的意义无疑将更加重要。

   

顶部↑
  • 手机中地会网
  • 粤ICP备10024795号-2 中地会版权所有
     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学教授  王仁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这些投资下去后,效果有一定显现。开始时大家都觉得中国经济将屹立于全球,强劲不倒,但现在却感觉我们也
/zdh/uploads/allimg/120926/3_1605187017.jpg
经济金融结构转型中的房地产业演进逻辑-中地会
  • 网站地图
  • 收藏
  • 加入中地会
  • 首页
  • 要闻要点
  • 理事动态
  • 楼市动态
  • 房产金融
  • 政策发文
  • 专家顾问
  • 领导讲话
  • 历届20强
  • 历届10强
  • 媒体热评
  • 权威观点
  • 高层决策
  • 数据报告
中地会>名家专栏> 正文

经济金融结构转型中的房地产业演进逻辑

2012-09-26 | 来源:

我要分享 ▼

 

 

 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学教授  王仁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这些投资下去后,效果有一定显现。开始时大家都觉得中国经济将屹立于全球,强劲不倒,但现在却感觉我们也深陷其中,经济增长也受到了牵连。

 

       我们说创造了中国奇迹,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奥运会有了金牌第一,有了神八、神九,有了蛟龙号,什么都可以做到,但是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在逐渐下滑,我们看到了房地产的困局。本来房地产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为什么要限制,在目前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框架下,中国模式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

 

       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结构正处于转型阶段,研究房地产的问题,要放在中国经济、金融结构转型的大的宏观的背景下进行。我分三个部分来阐述“经济金融结构转型中的房地产业演进逻辑”,第一部分是当前房地产的困局与经济学迷局;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结构转型;第三部分是经济金融结构转型中的房地产业演进逻辑。 

 

一  当前房地产的困局与经济学迷局

 

1、控房价与保增长的困局

 

       中国社会对房地产行业,尤其对房价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全世界很罕见,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主要的表现是房价比较高,房价增速比较快,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快。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行业比重仅次于制造业,成为占第二位的行业,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最近一两年,政府对房地产进行很严的调控,直接的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价。这些政策实际上可理解成对房地产发展的限制。建了房,为什么不让别人买?目前经济发展缺少动力,我们需要拉动内需,房地产可以说就是很大的内需,人家有需求,手里有钱为什么不让买?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多,这又影响了房地产上上下下几十个行业,也影响了经济的增长。

 

       最近美国搞了第三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大,希望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从而拉动经济复苏。

 

       美国和中国两种方向的操作可以看到,中国对这个房地产行业的政策,从宏观经济链上来讲,处于困局,是个困难的选择。一方面不希望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因为会带来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明明房地产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又不能让它像过去那样发展。

 

2、住房数量难以知晓的困局

 

       有教授说现在12亿人买不起房,1亿人买了多套房。这个观点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也有人说这没有根据。关于这几年住房空置率的问题网络上争论不休,但最后不了了之。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中国住房市场发展十五年以来,到底我国有多少套房子,有多少有人住,有多少没人住,还没有一个官方统计数据作支撑。

 

       我们有人口普查,住房是否也应该做一个普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这个问题和中国社会财富有很大关系。中国人财富的拥有形式,除了股票、现金以外,最大的财富拥有形式就是住房这样的形式。但在官员的财富不能透明的情况下,住房公开就变为了一个难题,住房数量难以知晓,所以这又是一个困局,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房地产市场到底是怎样的情况。

 

3、房地产泡沫和短缺并存的困局

 

       近些年随着房子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上涨比较快,有人讲房价出现了泡沫,价格超过了居民收入的20倍到30倍,以这样的理论依据判断房子出现了泡沫。很多人没有房子,中国人口很多,城市化还在进行中,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需要进城,需要大量房子,房子仍然是短缺的。泡沫和短缺并存,又是一个困局。

 

       有人作出这样的结论,高房价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和人们谋求幸福生活的严重障碍。这样的结论,自然有它的分析和推理依据。但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却说,中国人要城市化,很多人要进城所以房价要涨。

 

4、房子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的困局

 

       房价会涨还是会跌,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政府、房地产、银行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有人说明年3月份房地产泡沫就要破了,但又有人讲3月份房地产要暴涨,在这个问题的分析里,很多人的分析逻辑是供求关系,有多少需求,有多少供给,拿实际数据说话。但是房子是属于消费品的供求关系还是属于投资品的供求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信息顺序到达学说认为,在资本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产生于投资者对投资品现在和未来信息的分析。这种信息到达市场是有顺序的,信息是有成本的,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完全的信息,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有的人掌握得快,有的人掌握得慢。掌握得快的可能有信息优势,对价格走势判断会更加准确。

 

       理念分歧学说认为,相同的信息,不同的投资者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因为信息处理能力不一样,这取决于他的学识和聪明程度,取决于和竞争交易者的判断能力。

 

       这些学说都有它的道理,因为房子的投资品属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试想一下,如果房子的投资品属性像过去一样自由发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任由投资品的属性自由发展,就将变成一个爆炸的状态,这时候必然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大灾难。

 

二 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金融结构现在面临着非常重要的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路径大体上,从总的框架来讲,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去是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在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下,发现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制度的计划经济有很大局限,一些物质的最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因此走向了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目标下,三十年来释放生产力,释放创新和创业动力,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是它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政府控制和配置资源为基本条件,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观念上的约束,有很多限制没有办法突破。

 

       到现在为止,很多国家都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现在中国90%的商品都是市场定价为什么人家说我们不是市场经济。他们的观点是,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制度应该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

 

       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源,土地、资金、人是最基本的三个生产要素,任何的经济活动无非是在土地上从事经济活动,农业时代是这样,工业时代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制造业、服务业对土地的需求和房地产业不同,房地产业就长在地上。

 

       中国模式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土地国有化。法律明确规定土地国有,自己买的房子,七十年以后就不是你的。

 

       二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到目前为止,企业界的朋友都说税负太重,作为工薪阶层也感觉到税负太重。大家经常看到媒体报道,财政收入增长远快于国民经济增长,蛋糕就一份,财政拿得多了,居民和企业拿得就少了,政府拿了这些资源以后,这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的效果是很不同的。

 

       我经常参加政府部门的项目评审,比如现代服务业创新评审,物流业科技项目的评审,包括粤菜标准化体系建设,但是作为评项目的人,我觉得那些项目,那些钱本身应来自于市场,而不应该由政府发下去,从中央财政到省财政,到市财政,一级一级的下来中间的损耗很大,能否用对很难说。

 

       还有战略性新兴七大产业,虽然从科技发展,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讲是有道理的,但是从市场的原则来讲,市场不一定选择这些产业。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是美国政府鼓吹出来的,而是正常经济优胜劣汰的结果。如果让市场来选择,不如企业、个人少上点税,建设一个更好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里的资金自然会流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这样发展出来的经济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经济。

 

       三是政府控制金融体系并掌握“金融剩余”。首先是经济发展了,从政府所承担的配置资源角色来讲,还不够。其次是虽然中国的五大国有银行已经股份制了,已经上市了,但是离真正的股份制还有很多路要走,万里长征才有了第一步,与市场经济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按照目前的方式下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体系的转型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状态。为什么现在经济发展增长率会下降,过去豪情壮志,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创新和创业的动力受到了限制。过去很多人下海,九十年代很多人到南方开办企业,现在中国新开办的企业数不多,企业生存的能力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由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逐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进行转型,金融体系要适应这种经济体系转型的需求,发展各种各样的民间金融。现在的民间金融受到了很大约束,虽然说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三  房地产业的演进逻辑

 

       在中国经济金融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出现重大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房地产的演进会遵循一个逻辑。以前的演进逻辑无非如是。在1998年前中国实行福利分房制度,房子严重短缺,大家都没有房子住,房子质量很差,没有电梯,没有现在这样能提供完善配套和管理服务的小区。其后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社会资本大量涌入,产业迅速发展,居住条件和居住的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十六大的时候,开始提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然后就是房价过高,出现泡沫,房地产进入调控阶段。

 

       这几年房地产的调控,房地产除了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在去年的广东房地产资信20强颁奖典礼上,我讲了一个题目叫“房地产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今年看到在海南的房地产论坛上也提到了这样的概念。

 

       房地产业接下来如何演进?我认为,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结构的转型,未来5到15年,房地产业将会由一个“社会性”、“政治性”的行业逐渐回归到“经济性”的行业。消费品功能远大于投资品功能,房地产泡沫逐渐被消化,供需双方逐渐走向平衡。这时候房地产业就会走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里面还有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土地制度到底会怎么走,这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问题。

 

       有经济学人说,五年之内房价涨不涨,决定权还在政策。现在房价太高,很变态,但是如果支撑房价上涨的不合理因素存在,今天的房价即使是“变态”,五年之内还会更“变态”。这个说法符合中国经济金融结构转型的历史分析和趋势判断。

 

       尽管出现了一些扭曲的情况,但是我还是看好房地产的发展,因此地产资信的评估与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房地产会从粗放式、爆发式增长,逐渐走向精细化、企业化发展之路。等到有一天中国经济金融结构转型实现之后,就将进入到消费者看你的质量,看你的信用,由消费者完全决定企业成败的时代,那时候资信的意义无疑将更加重要。

   

------分隔线----------------------------
  • 上一篇:房地产市场环境和房地产企业发展
  • 下一篇:没有了
------分隔线----------------------------

相关阅读

Copyright 中地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20759号-1 关于中地会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22008999 邮箱:8999@zhongdihui.com